《亮剑》中的辛庄之战,日军有一个团,李云龙仅60人,为何能够突围?

时无双

辛庄一战,日军可不止一个团。

日伪军包围辛庄的是“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和“皇协军独1师2团”。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我军团级单位,一般是3800人。但是,剧中李云龙等人说这支日军是日本骑兵联队,骑兵联队的人数应该是1400人。再加上皇协军一个团。等于是两个团包围了李云龙60人。

不过,这两个日伪军团,加起来也不可能有上千人。

伪军一个团究竟有多少人,真不是固定的。1941年,汪伪第二军,一个军才7000人。伪自治军第一军第一旅才1000人。所以,很多时候,伪军的一个团,才三五百人。

例如:《亮剑》钱伯均部被日军收买叛变时说:楚云飞一个团5000人,他是主力营有小2000人,相当于李云龙两个团。所以,钱伯均不接受日军“伪团长”的招降,想要更高官级。

而且,日伪军出动比例一般是1:5甚至1:10。一个辛庄村能有多大,要是日伪军都是整编团级建制!那就是五六千人,这么多人,会打不下一个辛庄村?所以,真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突围时,可能是被三五百伪军加上几十名日军包围,日军不会超过50人。

(当然,剧中李云龙在村东头偷袭进村日军,打死了正联队长,还上来就歼灭60多人。。。。)

回归正题,一个电视剧,我也不给他补漏洞了。直接分析为什么能突围成功。

首先,皇协军团长“帮了忙”。他为了展示自己部队的能力,忽悠日军副联队长,说被围的是一个八路团。虽然,听枪声密度不像,但是他就认为是一个团!他又不傻,里面要真是八路军一个团,他早跑没影了。一支连祖国都保护不了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皇协军团长肯定已经想好了,他知道里面只有几十个八路残兵败将。他想的是等打进去了,杀几百个老百姓,充人头。然后,找日军邀功去。

不过,这也给李云龙帮了忙。日军以为只是少数人突围,大部队还在村里。所以,日伪军还是坚守阵地,围困辛庄。

其次,李云龙本来就只有六十人,还分成两部分,一部才二三十人。人少目标小,再加上晚上,所以才能够突围。当然,最主要的是,主角光环在这里。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当时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是一种报复性的行为。是因为之前李云龙打掉了日军的一个观摩团,其中不乏有日军的高官,本来日军是要宣扬一下国威,却不料半路杀出一个李云龙。这让日军坚定了扫荡的决心。不过这下可就苦了咱们的云龙兄了。

当时日军的一个团大概有一千人,再加上日伪军呢,那人数已经占了绝对的上峰。此时的八路军只有撤退一条路。但李云龙的手里又有多少能用的兵呢?一个骑兵连加两个步兵连,(肯定不是满编)。而在配合主力突围时,骑兵连已经全部就义了,此时也就不到两个连的兵力了

李云龙带领着剩余的人来到了辛庄根据对地势的了解,打了日军一个出其不意。而日军却还天真地以为逃跑的是一些残兵败将呢。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么能打仗的八路军竟然是这么落魄。


可是再能打,你人少也是没办法,只能摸黑撤退。这时只有60多人了,还有一半的伤员,这时李云龙决定分散突围,他自己带着一些没受伤的掩护“大部队”突围。就这样李云龙的独立团成功突破了日军一个团的包围。


菠萝密125

首先,李云龙与赵刚率残部突围之前,赵刚的一句话曾反映了他们的实力情况——

“老赵,组织一轮冲锋打回去,不能丢下骑兵连!”

“不行啊老李,咱们现在只剩下两个排左右的兵力,再一冲锋这点兵力全没了。”



由此可见得,除非赵刚漏算,他们当时手中的兵力不足百人。

那么接下来就要回答他们的辛庄突围之战了。李云龙说的明白,村庄外面是开阔的平原,白天突围肯定会全军覆没,所以要挑夜间突围。那么这时问题来了,日军当时围困辛庄的兵力有多少呢?



还得电视剧来说话,在电视剧当中,日军军官曾称呼一个伪军军官为“钟团长”,也就是说,“皇协军”也参与了这场扫荡。而根据剧情来判断,此人应该是伪军的最高级的军官,所以此次伪军兵力便已有一个团左右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兵力参与的可能)。



既然伪军兵力这么多,那么日军本部有多少人呢?根据华北反扫荡作战中所发现的日军比例来看,日伪军比例大致为1:3到1:5,当然1:8的特殊情况也有之。那么如果这场战斗中伪军有一个团,那么日军兵力大致在300—400人间。所以围攻辛庄的日军,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团。

可是即便如此,除了其数量仍是李云龙的5、6倍外,日军火力占优,而且还有伪军配合,这些也是造成李不得不选择夜间突围的原因之一。



那么最后再说李云龙又是如何靠这点兵力拖延日寇到夜间的。首先,李云龙富有作战经验,从长征年代过来的人,对如何以最少的兵力发挥最大的火力优势,有着充分的经验,所以李云龙在村庄内部的火力安排,给自己坚守赢得了时间。



另外,日军也是孤军深入,而且一开头就被李云龙一顿胖揍打蒙了,这也使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侦查,所以李云龙能够死里逃生也就不奇怪了。


寒江阁一道人

李云龙消灭日军观摩团100多人之后,日军发动了大扫荡,其装甲车上还写了专打386旅独立团(专打386旅是真实存在的)。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李云龙命令独立团以连排为单位分路分批向敌人实施反突击。经过一番血战之后,独立团从魏王庄突围到了辛庄。经过分散突围之后,李云龙和赵刚手里大约还剩一个连的部队。李云龙说过,辛庄背后是平原,不利于作战,距离大山有20里路,怎么也要坚持到天黑,我军擅长近战和夜战,只有黑夜才能掩护部队进入大山。

《亮剑》中负责扫荡的部队为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第22联队,联队长为笠原小泉大佐。这个联队长的看法和部下一致,认为辛庄是一个孤立的村庄,后面是平原。从军事角度看,防守者一旦被包围,这里就成为了绝地,突围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联队长笠原小泉比较轻敌,结果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独立团的伏击圈,被李云龙一枪击毙。接下来李云龙和赵刚各自率半个连,依托有利地形,与日军进行了巷战,最终坚持到了天黑。日军里面有皇协军,当独立团坚守到天黑后,以伪军为突破口,李云龙和赵刚兵分两路从辛庄突围。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很简单。亮剑的主角儿是李云龙,如果李云龙在辛庄被日军包围消灭了,接下来的故事还怎么发生呢?哪有他后来意大利炮解放平安县城的事呢?


历史军魂

有一句话形容天黑,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在城里生活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句夸大的形容。但是,在偏远地区的农村,黑天确实如此。

以前,我也没有体会过“伸手不见五指”,直到上大学时军训,部队的营地在偏僻的山脚下。夜晚值哨的时候,远近很少有灯光。在没有月亮夜晚,抬头看,繁星满天,异常清晰;低头看,那是真真的伸手不见五指啊~~~就是把手伸出去,你看不见自己的手指!

说到这里,就可以理解李云龙的小股部队为什么能趁黑夜突破敌人的重兵包围了。黑夜削弱了敌人兵力、火力的优势,只要地形熟,选准敌弱点猛打猛冲,就可以突出去。

鬼子后来的包围圈,往往用火把、篝火围成一个包围圈,这样做,固然可以增加突围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篝火封锁线往往只有一层,冲过去就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此外,照明还有利于突围部队观察鬼子防守薄弱的部位。

在没有夜视技术的时代,夜战是战胜强敌的有效手段。


阿道夫二世

李云龙的这一招战术叫做灯下黑,是清朝大将年羹尧打击罗布藏丹增时曾经遭遇过这种战术战法。在指战中反其道而行,不按常理出牌,其目的要骗过敌军主力,最终成功出逃。

在辛庄之战中,李云龙利用的是天黑做掩护,在白天的打反击之战中,造成了日军大量的伤亡,这给了日军一种八路很多人的假象。胜券在握的日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不敢在晚上视力不好的情况下轻易攻打阵地。这才给了八路军坚持到晚上成功出逃的机会。

不过,由于亮剑毕竟是一部小说,这里面多少有点主角因素在里面。在真实情况下,日军的战备水平很高,明知出了村子二十里就是山,就算没有晚上攻城,也会加强戒备,没那么容易突围的。否则抗战也不会打那么多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