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顆“玻璃心”,家長怎麼辦?

所謂“玻璃心”,是指很容易就受到打擊,內心過於敏感的人。網絡上習慣用“玻璃心”、“脆弱”等詞語形容孩子們的一些表現,但其實就是孩子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解決碰到的問題。

筆者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工作中接觸到了很多兒童、青少年案例,總結這些案例筆者發現,那些所謂“玻璃心”的孩子,問題不光出在孩子自己身上,還跟家庭、社會相關。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對孩子過度滿足和期望過高的現象。經濟條件好了,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而且是想要就能立馬得到,這些孩子長期過著這樣的生活,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受不了。另外,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繪畫水平、鋼琴考級等,不可避免地就會相對忽視孩子在生活中的其他一些表現,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只在乎我的成績,不在乎我的感受。”再有就是一些強勢的家長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讓孩子學這學那,並且不斷去糾錯,其實這樣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父母急於求成,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干涉還會造成孩子對父母反感,導致這些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跟父母產生嚴重的衝突。

孩子有顆“玻璃心”,家長怎麼辦?

所謂“玻璃心”的孩子,其實也不是突然間變得脆弱、敏感的,中間往往有一個過程。一般早期會有性格體現,比如表現出想怎樣就要怎樣,稍不如意就發脾氣等,這實質上就是孩子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家長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硬碰硬或者打罵孩子,還有的家長會用“你怎麼不說啊?你說啊!”之類的一連串帶有壓迫感的語言去追問。這些都是不恰當的應對方式,家長們應該先平復自己的心情,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表現看得太嚴重,要意識到這只是孩子的一個成長過程,然後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談,併合理引導孩子。

從社會層面來講,如今的社會評價體系主要還是圍繞成績,而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一個孩子學不好,缺乏自信,他們往往就會在其他方面發洩情緒或去尋找成就感,比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有孩子的家庭,家長們應該早早地做好準備,首先把自己的行為方式確立和建設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家長不管自己多忙,都要保證抽出部分時間來,高質量地陪伴孩子,讓孩子的生活多樣化一些,多陪孩子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比如一起閱讀、一起玩遊戲、一同運動和旅遊等。在玩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形成規則感,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行為規範,不會隨心所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