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東西方的阿拉伯帝國

溝通東西方的阿拉伯帝國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及其後續的席捲西亞、中亞、北非、南歐的大征服運動,絲綢之路重又變得暢通無阻。哈里發朝廷在商路上為客商設置宿舍和驛站,開掘水井,設立換馬站。在倭馬亞王朝(661~750年)時期商路上的驛站已達到1000個。一時間無數商隊分頭湧向東西方,絲綢之路上響徹駝鈴之聲。

阿拉伯帝國最著名的驛道是橫貫中亞的呼羅珊大道(絲綢之路中段)——它向東經布哈拉、撒馬爾罕,直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奧什,再自奧什東南行,過特列克山隘至我國新疆的喀什,循絲綢之路至大唐帝國的京城長安。上個世紀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窯頭村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幣,這是當時阿拉伯半島和中國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往來的實物證據。

當時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工藝品已成為阿拉伯商人經商致富的財源象徵,事實上絲綢之路傳遞的不只是有形的商品,還有無形的技術和文化: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對世界歷史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造紙術的西傳——在怛羅斯之戰中被阿拉伯人俘虜的杜環曾在自己的《經行記》裡記載自己親眼看見一些唐朝工匠在當地造紙、織綢。

然而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絲毫沒料到:此時東方的大唐帝國即將發生的一場變亂會影響到自己的國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就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趁機侵佔了河西走廊,至此絲綢之路貿易被切斷。而這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是一場致命的變亂——中東地區水貴如油,稀缺的水資源對農業生產是極其不利的,所以阿拉伯帝國不得不依靠絲綢之路貿易的收益來反哺農業生產,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另一方面構成阿拉伯帝國的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波斯高原、敘利亞地區、埃及、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等地緣板塊的體量實力都差不多,由於缺乏一個強勢地緣板塊的統馭,在交通資訊並不發達的古代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而維繫各地緣板塊的恰恰是共同的商業利益,所以絲綢之路貿易的中斷既沉重打擊了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發展,也切斷了其國內各地區聯繫的紐帶。

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並不打算坐視絲綢之路貿易中斷,他們開始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儘管從長安出發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被吐蕃切斷了,但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就開拓了自廣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漢代時中國人在海上的足跡已到達印度半島。事實上當年的羅馬帝國曾開闢一條自埃及到達印度半島的航線,由此和華夏先民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如今阿拉伯人也打起了這條商道的主意:公元766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正式遷都於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新都巴格達,他為營建這座新都動用了10萬工匠,花費了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在曼蘇爾的經營下迅速成為和中國長安齊名的世界兩大都市——這是一座擁有100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與此同時的巴黎和羅馬加起來不到4萬人。曼蘇爾曾說出自己遷都的理由:”巴格達可以通過底格里斯河到達波斯灣,由此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東西方展開廣泛的貿易往來“。當然巴格達畢竟還是一座內陸城市,與此同時波斯灣附近的港口城市巴士拉也迎來了自己的輝煌。

到了哈倫·拉希德時代巴格達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商道輻輳四方,直抵遙遠的東方、西歐乃至北歐。沿途客棧、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駱駝奔行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一隊多達4,700餘隻。為加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哈倫曾有過在現今的蘇伊士地峽開鑿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設想。當時阿拔斯王朝和中國唐朝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巴格達和長安有水、陸兩路交通相連,水路經波斯灣,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抵達廣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陸路取道波斯和中亞,即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在兩國都城均設有專賣對方商品的市場。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國的造紙術,在巴格達建立起第一座造紙作坊。兩國還互派使節出訪。

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倫對待學術的寬容態度和他不帶成見、不加歧視地贊同、支持、鼓勵以至庇護各種學問和藝術的作法,使帝國各地的詩人、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加之哈倫和伯爾麥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錢賞賜給博得他們歡心的人,使各地的詩人、才子、樂師、歌手、舞女都雲集都城。放蕩詩人艾布·努瓦斯是哈倫的清客和夜間出遊的伴侶。著名歌手和樂師易卜拉欣·摩蘇爾及伊斯哈格父子都是朝廷的御用文人,為哈倫大唱讚歌。

阿拉伯帝國不僅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也成為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原本誕生於印度的0~9十個數字符號如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藥通過阿拉伯人流傳到歐洲;而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更是將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中華等古文明的經典融會貫通。813—833年在位的哈里發馬蒙在曼蘇爾和哈倫·拉希德時期所設的宮廷翻譯研究機構和皇家圖書館的基礎上創建智慧宮,成為當時中東和歐洲最成功的學術機構。除此之外伊斯蘭教的傳播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行為——阿拉伯帝國成功將自己的信仰傳播到北非、中亞、印度河、伊比利亞等地。

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曾達到1260萬平方公里,此時巴格達的哈里發比歐洲任何國家的君主都擁有更大的權力。然而僅僅百年之後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就成為了地方軍閥手中的提線木偶,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上文所說的絲綢之路貿易的阻斷——儘管阿拉伯帝國通過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暫時掩蓋了國內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然而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功效遠遠不及陸上絲綢之路,因為像中亞呼羅珊這種邊遠地區根本就不可能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獲利。而隨著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相繼崩潰,絲綢之路進入了一段相對動盪的歷史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