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hi,融粉們,大家好!

“那麼愛立Flag,你一定是個積極廢人吧!”

最近,網絡新詞“積極廢人”悄然走紅,專指很愛給自己立Flag,但是永遠做不到的人,這類人心態積極向上,行動上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答案其實很簡單:活學活用以下四大理財定律!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01理財定律之“4321”定律

這個定律主要講的是家庭資產的配置方法。

按照“4321定律”,你的家庭開支可以這樣搭配:40%用於投資、30%用於生活開銷、20%用於儲蓄、10%用於保險。

  • 第一個是要花的錢。

主要用來家庭日常開支、短期消費,這些資金的留存比例是家庭全部金融資產的10%。假如您的家庭有100萬的資金可用作金融資產投資,那麼至少有10萬元的錢留下來作為生活開支。

或許你會說,這10萬元也不是一次性花光,全部拿出來或者都放在活期,也不合適啊。

所以融兒建議您可以把這部分錢放在餘額寶、貨幣基金、銀行7天通知存款等低風險、高流動性的產品上,這樣既能獲得一定收益,還能保證您花錢的時候可以很快取出來。

  • 第二個是保命的錢。

主要用作家庭的保障開支,建議這部分資金的投資比例在20%左右。

  • 第三個叫生錢的錢。

主要用作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產品,比如股票、基金、房產等,這部分投資的比例控制在30%左右。

  • 第四叫保本的錢。

主要用作家庭成員的養老、子女的教育等,投資目的是為了長期投資、保值增值,主要投資於固定收益類產品,建議這部分資金的投資比例在40%左右。

可用來投資的固定收益產品主要有:銀行理財、信託、P2P等。

“4321定律”讓我們對於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在做各種產品投資的時候,對於每一類產品的投資比例有了一個框架性的指導。

02理財定律之“80定律”

這個定律側重於年齡和風險投資的關係。

所謂“80定律”,就是在理財投資時,投資者買高風險投資產品的資金比例不能超過80減去你的年齡。

具體公式:(80-你的年齡)*100%。

這一定律主要運用於股票投資方面,比如30歲時投資股票的資金不可超過理財資金的50%。

“80定律”傳遞的是風險把控的概念,並不意味著對每個家庭、每個人都適用,僅供大家酌情參考。

03清新理財定律之“雙10定律”

這個定律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佔家庭年收入10%為宜”。

大家可以通過“雙10定律”的保險原則,對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的保險規劃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訂製與評估。

如果保險花費超過年收入10%,則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投入過少的話,保額不會太高,就很難保證風險發生時,所得到的賠償金能夠抵償損失。

比如,你目前的家庭年收入是10萬,那麼購買的意外、醫療、財產等保險的總保額應該在100萬左右,而保費不能超過1萬。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用最少的錢去獲得足夠多的保障。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04理財定律之“31定律”

這個定律指的是每月房貸還款數額最好不超過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旦超過這個標準家庭生活質量會下降,整個家庭資產比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面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也會下降。

同時,這條定律能幫你有效降低淪為“房奴”的可能性。

這個定律可以推算出自己目前的經濟條件是否合適買房以及適合購買什麼價位的房子。

當然,定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不可以生搬硬套。

要根據家庭的風險承擔能力、不同階段家庭需求等靈活使用,確定合理的家庭理財目標和投資理財方案。

怎樣理財才能不讓自己淪為“積極廢人“?

過去一年的理財市場可謂是“驚喜”不斷,隨著各種風險防控、重拳治理亂象的監管政策密集出臺,對於理財市場具有一定的提振效果。

無論是低風險的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還是中等風險的黃金投資、P2P投資,或是高風險的股票投資,其收益都比較亮眼,都有不少投資者獲利滿滿。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家庭理財方面的小能手,為家人創造更舒適的環境,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同時用這一切來證明自己並不是“積極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