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相較於肉眼,攝影機的鏡頭不過是機械裝置,因此電影中某些驚人的扭曲效果可以藉由拍攝的過程來製造,尤其在形狀大小及遠近上。鏡片不會做心理上的調適,僅記錄下一切,例如靠近攝影機的物體看起來比遠的物體大。

現實主義導演喜歡用標準的鏡頭,避免造成扭曲。這種鏡頭使被攝物與人眼所見者相似。形式主義的導演則偏愛用濾鏡,企圖改變表面的真實。這些光學濾鏡會強調或壓縮某些特質。雲的形狀因此可以用濾鏡使之看起來被誇張成頗具壓迫感,或者輕柔地被擴散開來。濾鏡也可以用來修改形狀、色彩和光影。

例如《異性續集》,雖然科幻片的場景一般是未來世界,但用色仍遵守寫實手法:冷酷、表面粗糙,充滿重金屬科技感,以藍灰色為主調。這不是一個適合小孩、婦孺的空間,用色相當冷,多為軍隊船的古銅色或單調的土褐色,但當提示緊急狀態時導演就會換成紅色濾鏡。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又比如《樓上的舞者》,這部偵探驚悚片用藍色濾鏡沖淡拉丁的背景環境,使故事沾染了一絲邪惡悲愴的氣息。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鏡頭的種類很多,之前有專門講過,這裡再補充常見的用來營造特殊氣氛的兩種:望遠鏡頭和廣角鏡頭。

望遠鏡頭通常用來拍遠距離的特寫效果。比如說,為了保障攝影師安全,可以用望遠鏡頭攝取獅子的特寫;或者為了不引人注意,在遠處攝下行人甲的鏡頭,避免行人甲朝攝影機瞪眼。有時攝影機亦可藏在車中,透過窗戶攝取特寫。

望遠鏡頭有時會造成心理效果,因為其焦點僅在遠處,前景或背景往往會失焦而模糊不清,形式主義導演尤其愛用。鏡片的焦距越長,對距離就越敏感,距焦點很近的事物亦可能模糊。這種在前景、背景或兩者都模焦的方式可產生顯著的攝影效果或營造氣氛的效果。

長焦距的鏡頭在拍攝時可以調整,以指導觀眾的視線。這種技巧稱之為變焦選擇性焦點

在《法國販毒網》中,威廉·弗裡德金用選擇性焦點描述一個被監視的犯人,當群眾都模糊不清時,惟有主要角色清楚,弗裡德金將焦點從疑犯移到跟蹤疑犯的偵探身上。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長焦距鏡頭也會使影像“平板”,減少不同地點的距離感。在望遠鏡頭之下,兩個相距幾碼遠的人,可能看起來相距咫尺。在這樣緊密壓縮的距離中移動,其動感亦會平板化而顯得沒什麼變化。在《馬拉松人》中,男主角急著向攝影機跑來,但因為用的是望遠鏡頭,他似乎僅在原地跑。

廣角鏡頭或所謂的短焦距鏡頭,即是深焦攝影的對立,目的在使鏡框內所有的人或物都有清晰的焦點。廣角鏡頭會造成線條和空間的扭曲。角度越廣,線條形狀就扭曲得越嚴重,尤其是影像的邊緣。距離也會被誇大,有時銀幕中兩人只離一尺遠,卻感覺像有幾碼遠。

定位在廣角或短焦距鏡頭中,也會造成特殊效果:朝鏡頭縱深走,幾步路會顯得有幾丈遠,特別可用來形容角色的奮力、無情和掌權。“魚眼鏡頭”是廣角鏡頭中最極端者,其線條已扭曲至邊緣,好似我們在透過一個水晶球看世界。

鏡頭和濾鏡也可用來做單純的形體改變效果——使角色看起來更高、更瘦、更年輕或更老。約瑟夫·馮·史登堡有時會在鏡外罩一層透明絲襪,使影像帶上一層浪漫、輕柔的色彩。有些具有魅力的女演員在上了年紀之後,甚至在合約中註明特寫鏡頭只能用柔焦鏡片,柔焦能遮掩住臉上的皺紋和皮膚的粗糙。

濾鏡的種類甚至比鏡頭還多。有些能捕捉、反射光芒,造成鑽石般的光型(十字鏡),有些濾鏡能壓縮或擴張某種色彩,對外景特別有用。在羅伯特·奧爾特曼的《花村》中,濾鏡發揮了大作用,外景用藍、綠濾鏡,製造冬日颯冷之氣,而黃、橙濾鏡用於內景,製造貧瘠地區木屋內的溫暖氣息。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電影小知識6:鏡片、濾鏡和底片

電影底片的種類也多,大部分分成兩大類:感光快及感光慢兩種。感光快的底片對光線敏感,有時現場無燈光輔助,即使在夜間,僅靠有限光源亦能拍攝影像。感光慢的底片則對光線不敏感,有時甚至需要有比用感光快的底片十倍的燈量才能使影像顯現。傳統上,感光慢的底片能夠顯現清晰而明確的細節,線條明朗,色調質感強,對色彩也能捕捉其真實的色調。

感光快的底片傳統上較與紀錄片相聯,因為它對光線敏感,能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捕捉影像,不必浪費時間在繁瑣的燈光架設上。也因為它感光快,其影像粒子較為粗大,線條較為模糊,色彩也好似被水洗過。尤其是在黑白片中,光影反差特別大,中間灰色的層次也會丟失。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許多劇情片的導演都喜歡用感光快的膠捲,使電影呈現出記錄及現場真實性的效果。

但目前是數碼時代,底片早已被更智能化的感光元件取代,新時代的導演們可以靈活地按自己所需調整攝影機的感光靈敏度,不用像過去那樣拍一部電影甚至一些鏡頭得用不同的電影膠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