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起步開辦創業型公司,為什麼他的產品可以快速風靡市場?

過去的IT和現在的互聯網把時間倒回10年前,當時的互聯網還算是新興產業,更不用說移動互聯網這個“未來”概念。比如騰訊,到今天為止依然保持巨頭領先的地位,就是他對於用戶的影響力,如何利用用戶的影響力影響它的上游。

同時起步開辦創業型公司,為什麼他的產品可以快速風靡市場?

1、用戶的參與度——決定行業的不同的決策點

過去某家芯片設計公司,用戶用芯片產品,但是無法從用戶的身上產生價值。但現在,用戶的價值不一樣,如果你不能跟用戶發生交互、發生價值上的升級,你的公司可能就很難跟別的互聯網公司競爭。

五年前王興已經說過“每家互聯網公司的生命離它的終結可能只有六個月”,如果六個月之內懈怠,這家公司可能就死了。即使今天我們看王興的美團,也在不斷的裂變、進化。今天的美團早就不是團購公司了,如果僅僅還只是團購,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新美大。

所以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企業的進化能力,決定了你的生存能力。否則只會像IBM一樣,從之前的行業標準制定者、壟斷者而被蘋果替代。

2、阻礙產品進化最大的敵人——是“優勢”

另外國內其實有很多企業,普遍認為“反正我賺錢賺的挺開心的,先這麼過著吧”。因為中國是經過從八十年代慢慢靠資源、人脈、關係建立一些比較容易賺錢的產業,所以他們就放棄進化了。但需要警惕的是社會不斷的變化。

比如九十年代大家喜歡說的是萬元戶,今天北京別說買廁所了,一萬塊連浴缸就買不起。所以現在已經不是當年那句“不變的就是變化”,而是不變的是變化,且變化在越來越快。

3、產品離不開創始人自身的進化

同時起步開辦創業型公司,為什麼他的產品可以快速風靡市場?

現在很多互聯網產品的創始人到今天為止還處於“鍵盤俠”的過程,每天網上看文章,自己寫評論,但那不是進化,那是耍嘴皮子。進化的過程必須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要自己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

比如不管是讀文章還是現場交流,第一個要素是不要去找到自己的共性,不要跟演講者找到共性。很多公司內部開會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聽到有一個人說的跟自己的觀點特別像的時候就特別高興,這個是最沒有用的。

因為有可能他也是錯的,你也是錯的,湊在一起就錯的越來越遠。一定要聽讓你不舒服的地方。不一定不舒服的就是對的,而是不舒服的地方會讓你去思考;最怕一屋子的人說老闆說的都是對的,老闆錯了一起錯。

另外很多人喜歡研究其他公司的案例,其實我認為90%別人說的東西,對於自己都沒用;因為他說的東西有他的背景,有他的上下文環境在那。你需要把你做的很多實踐抽象出來,形成了一句話、一種觀點或者一種理論,未來你有可能根據這些指導行動或者未來的判斷,這就是抽象的價值,這個是極其重要的。

因為很多人是埋頭幹活,忘了能把自己過去的做的事共性找出來,理論體系建立起來,這也是一些理論學者在想辦法做的。證實容易,證偽難關於產品模式,很多人認為用戶痛點只要有一個事件是真實的,就推到所有的事件,這叫證實。科學的邏輯是一定要把所有不符合條件的都證明了不對,才說另外一個是正確的,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難道所有處女座的人都愛乾淨嗎?

4、100個看到方向的只有1個可以走到終點

對每一個創始人來講,不要相信有任何一個方向是你看到的,別人沒有看到。也不要說我看到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就一定會成為最後那個勝者或者獨角獸。在今天資本這麼充裕,行業信息這麼公開透明的狀態下,你想做的每件事兒,幾乎至少有99個人跟你一樣的想到,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創始人就必須作為最後領跑的那個人,過程中需要和那99個人不一樣。

面對趨勢,必須做出足夠的分析和了解,沒有對於趨勢的判斷,其他的都是沒有用。一定要分析企業所在行業至少未來三年,哪些事兒是會發生的。

比如說微車,我們在做車主服務,也在做加油站的運營。如果看十年到二十年,加油站的數量可能已經非常少了,但不代表今天加油站的運營業務不值得去做。加油站未來十年需要有它的產業升級的過程,但是今天它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資產價值。

同時看到趨勢還必須看到時機,看到時間窗口。比如說AI,雖然它很好,但AI的發展速度很有可能跟絕大多數今天在創業的人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很多業務不可能這麼快利用上AI的效率,AI現在總體還在研究階段。

關於時機,

第一要特別簡單粗暴;

第二要特別方便的讓用戶能用,其他的都不重要。

用這七個字你就能判斷這個時機到了沒有,是不是足夠簡單粗暴?

是不是對於用戶足夠的簡單?

比如共享單車為什麼在今天爆發了?

共享單車出現得有20年了,之前不叫共享單車,應該叫單車租賃。

如果支付寶還停留在淘寶階段,共享單車是沒有用的,其他的東西都是很多年以前成熟的,不管是GPS還是車的設計,而脫離樁這件事讓共享單車找到了時機點。

最可怕的是創始人——不知道自己的核心資產是什麼

你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什麼?

是你的員工,還是一些固定資產。

前段時間有朋友說,中國的外企在過去20年、或者30年的發展裡,最核心的資產就是房地產。所有的外企未必都賺錢,但他們曾經買了樓,這些樓在他們退出的時候都是最值錢的,這是一個玩笑話。但是每個人回去想一想,有時候你們現在所謂的核心資產可能是特別虛的。

比如有一些人說核心價值是IP,我不一定做遊戲,我有IP,我畫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全世界都在用,這可能就是它的核心資產,但是也是階段性的核心資產,到底IP是核心資產,還是設計IP的人是核心資產?這個IP可能今天有人喜歡,明天沒有人喜歡;設計IP的人能不能重複設計呢?

比方說騰訊在遊戲裡,它的核心資產不是遊戲IP的設計能力,而是因為他有發行能力。所以騰訊把自己的核心資產定位特別清楚,用戶的決策騰訊是可以影響的。

如果你是創始人的話,想想你們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麼?不同行業是不一樣的,有些比方說房地產,位置就是核心資產,你能拿到那塊地,並且拿到一個合適的價格,那就是核心資產。

但是其他有些可能就不是,比如在北京開手機連鎖店,真的不是核心資產,你開的連鎖店越多,意味這你的付資產越多。因為在北京這樣的城市,電商太容易建立了,而在三四線城市,電商的影力沒有那麼大,那階段性的線下銷售的網絡能力,就是核心資產。

所以關於核心資產沒有統一的標準的答案,但是必須分析清楚,界定出來我要什麼。所有的業務都應該讓我的核心資產是在積累,如果你的核心資產是被分散的,或者說我有十幾個核心資產,那要麼你能有本事把它分成十幾個公司,各自發展,要麼是在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