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變時,清朝的海軍在幹什麼?

nocturnserenade

庚子國變時,清朝的海軍——其實應該稱為“北洋水師”——被清廷排擠限制,在想打仗但不被允許的情況下,被自己人扣留了船隻,然後被外國人搶走。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精華盡失,原北洋艦隊官兵被全部遣散,總理海軍衙門及內外海軍學堂全部撤停,晚清政府中的頑固派認為是辦海軍而招來了災禍,主張韜光養晦,徹底停辦海軍,否則會“欲禦侮反而適以招侮”。

至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師,初具規模,同年4月,清廷任命葉祖珪為北洋水師統領,薩鎮冰為幫統。當時,意大利派軍艦6艘來華恫嚇,強索三門灣為租界,並遞《哀的美敦書》,也就是所謂“最後通牒”以示決絕。

“海天”艦管帶劉冠雄向葉祖珪建議:“義(意)人遠涉重洋,主客異勢,勞逸殊形,況我有海天、海容、海籌、海琛等艦,尚堪一戰”。葉祖珪極表贊同,陳於朝廷,將《哀的美敦書》退回。意大利見中國態度強硬,未敢再動。

1900年,也就是庚子國變這一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東南各省聯保,朝廷排外,又怕北洋水師做大,限制北洋艦隊作戰。

北洋艦隊當時有四艘驅逐艦,駐紮在大沽口,按實力來說,是強於八國聯軍第一梯隊的艦隊的。但是敵人強援將至,實力差距過大,後續再打,肯定要全軍覆沒。

而且,當時在清廷中,有不要臉的“議和派”大臣,主張撤銷一切防務,以表示中國絕無對外備戰之意,想以此討好外國人。此時,他們給北洋艦隊下達的指令是“接受檢查”。

葉祖珪、薩鎮冰、劉冠雄等人,無法反抗朝廷的命令,且為了避免再一次全軍覆沒,保留住中國海軍的種子,忍辱負重之下,選擇停戰接受檢查保船。結果,北洋艦隊停泊在大沽口的四艘“海字號”驅逐艦被掠走,海軍建設再度經歷波折。

據說,曾經的甲午英雄葉祖珪被逼離船,剛出了港口就大口嘔血,昏迷不醒,好不容易才搶救過來。其他愛國將士也無不失聲痛哭。

將士愛國,可惜被“愚忠”限制。如果讓這些愛國將士完全自主,中國海軍是有壯大的機會的。問題在於,清廷很多昏官,就怕他們實力壯大,而戰敗之後,又把責任都丟給他們。那一段歷史,恐怕是中國海軍最黑暗、艱難的時期了。


純鈞LHGR

庚子事變時,剛剛重建不久的北洋水師一部分艦艇在大沽船塢進行維護,一部分在煙臺駐泊。

由於對列強開戰的決定即倉促又兒戲,根本沒有通知北洋水師,所以在大沽的一部分艦艇遭受了滅頂之災。停泊在白河內船塢旁的4艘海龍級驅逐艦毫無防備,被2艘英國驅逐艦劫奪,從睡夢中醒來的中國水兵試圖抵抗,被英艦大量殺傷。當時參與這一行動的英國“名譽”號驅逐艦艦長凱斯上尉記載: …我們遇到了零星的抵抗,從岸上跑過來的中國水兵試圖破壞停靠在岸邊的驅逐艦,很多都被兩艘英艦射殺。“海華”號的艦長也在衝突中喪生(即“海華”艦管帶饒鳴衢)。


一艘被劫奪後分配給德國海軍的海龍級驅逐艦,改名“大沽”,顯然是為了炫耀在大沽的勝利,可見艇尾的艇名和德國軍旗

在大沽船塢裡的飛霆號魚雷炮艦更慘,淪為列強海軍的配件船,有事沒事就來拆掉一些部件,用到列強自己的軍艦上。

海容號巡洋艦因為搭載水師統領葉祖圭來天津辦事,停泊在大沽口外,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已經被列強艦隊包圍。經過葉祖圭竭力周旋,才沒有落到海龍級的下場,只是被扣押,戰後被釋放。

險死還生的海容號巡洋艦,可以想象水兵們突然面對列強艦隊的炮口時,心理是崩潰的

停泊在煙臺的北洋水師4艘巡洋艦,對戰爭爆發同樣毫不知情,一直到救了一些被義和團追殺的外國僑民後,才知道朝廷居然膽大包天地和列強打了起來。這時候袁世凱寫信來讓水師南下參加江南互保,於是除了副統領薩鎮冰坐鎮的海圻號,其他3艘巡洋艦都南下了。薩鎮冰左等右等,始終等不到朝廷的指令,後來也只得南下。

最終失望南下的海圻號巡洋艦,北洋水師參加江南互保,意味著水師官兵對清廷的進一步離心離德

在庚子之變中,北洋水師主力未損,但朝廷的昏庸無能卻進一步讓水師廣大官兵失望,否則也不會去參加江南互保。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海軍之所以輕易地投向革命軍一邊,可以說亦有庚子之變種下的因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