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近日偶得一寶書,《中國曆屆評酒會資料彙編》1991年11月出版,定價只有6.1元,但成交價讓人心塞。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白酒共進行過五次國家級評比。第五屆評酒會結束兩年後的1991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出版了這本最早最權威的《中國曆屆評酒會資料彙編》一書,這也是全中國唯一獲得官方認可的白酒權威評級。

仔細翻閱本書,外加度娘,發現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忍不住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問題當然是,為什麼要舉辦評酒會?

在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舉行一場由“國家力量”推動的“首屆全國評酒會”,可見酒對中國之重要性。為什麼評名酒?除了“軍隊”、“國宴”、“外交”、“文化”等重要領域之外,建國初期,“朝鮮戰爭”、“中蘇關係惡化”等導致中國周邊環境並不太平,國家曾把白酒上升到“戰略物資”的高度。1956年,周恩來總理組織制訂的《1956-1967科學技術遠景規劃綱要》,其中內容之一就是“合理利用食品中的糖、酒、油料等資源及改進加工方法的研究”,本質也就是“少耗糧、多出酒、出好酒”。酒,那時候被冠以一個雷人的名稱:“精神原子彈”。而首屆“全國評酒會”正是在“國家戰略需要”的大背景下啟動誕生的。

第一屆評酒會(1952,北京)故事不多,簡單介紹一下:

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釀酒工業尚處於整頓恢復階段,對酒類的生產是由國家專賣局進行管理,“全國評酒會”之前收集了全國的白酒、黃酒、果酒、葡萄酒的酒樣103種。由北京試驗廠(現北京釀酒總廠)研究室進行了化驗分析,並向會議推薦了八種酒。根據分析結果和推薦意見,最終將八種酒命名為我國的“八大名酒”,分別是白酒4個(茅臺酒、汾酒、瀘州大麴酒、西鳳酒);葡萄酒3個:“中國紅(紅玫瑰)”、“味美思”、“金獎白蘭地”;黃酒1個:“紹興加飯酒”。如圖: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當時,“評酒會”確定的四條入選條件是:1、品德優良,並符合高級酒類標準及衛生指標;2、在國內獲得好評,併為全國大部分人所歡迎;3、歷史悠久,還在全國有銷售市場;4、製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它難以仿製。

事實上,這8大名酒當時在國內外已經很有名望。由於建國初期各種準備工作和條件較差,“首評”並沒有科學、規範、精細的具體統一標準,確立的四個“入選條件”顯得模糊、宏觀、空洞,設置的獎項也不多。但是,在當時的“特殊國情”下,評選的透明度較今天更為公開化,這些條件也相當具有“高尚性”、標杆性、權威性和說服力,而且又是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籤批,從級別上來說,“首評”有些類似“總統質量獎”。

“四大名酒”作為白酒中的元老,其獨樹一幟的釀造工藝、傳承創新的科研技術、悠久高貴的歷史文化等具有“不可複製性”。

後來,輕工部對“首屆評酒會”進行了反思,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色、香、味、格”的四大“感觀評審”標準,這種鑑評方法因具有快速、準確、靈敏的特性,成為任何化驗分析均無法取代的一種重要質量鑑評手段,“格”不僅僅強調了酒體風格,還有另一層意思:不拘一“格”發現優秀名酒之個性。

專家們的這一“反思”,帶來了第二屆評酒會上的好故事。

第二屆評酒會(1963,北京)多讀書、多看報

——“總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來招待大家”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來率陳毅、孔原、黃鎮、童小鵬、喬冠華等中國代表團對亞非歐14個國家進行訪問,時間長達72天。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大公報於1964年2月17日報道了第二屆評酒會的評比結果。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當時資訊不發達,總理並不知道評酒結果。。。

五糧液第一,茅臺第五,還有。。。。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總理回來就點名兒讓輕工部部長把評酒的事兒給解釋一下。

當時主持評酒的周恆剛也覺得這個簍子捅大了, 在輕工系統所屬的白酒廠裡面,輕工業部最關心的是茅臺酒和汾酒(當時四川酒歸商業部管)。建國以來,汾酒歷來是白酒老大,產量、利稅都是。茅臺酒產量小,還連續虧損。但是它又是中央要求一定要保障供應、保證質量的唯一一個酒。

中國外交宴請席面上常備“三酒”......

紹興黃酒大部分外賓不習慣,長城葡萄酒大部分外賓不屑,茅臺酒稱為中國酒的代表,總是被隆重推薦。

請英國首相艾登時,周恩來總理仔細介紹,說茅臺酒是中國最好的酒,喝多了,不上頭。

出了驚動周總理這麼大事,怎麼辦呢?

輕工部極度重視,當時的評委們反覆對酒樣進行了盲評,結果還是一樣,輕工部曹魯副部長又帶了幾個專家、釀酒處的幹部,從百貨大樓買了幾瓶茅臺,對比茅臺酒反覆比對,結論茅臺果真是質量下降了。

輕工部長找周恆剛談話研究,然後給周總理寫報告,兩個人起草了一夜,寫了三頁紙。遞上去了,一週之後周總理的秘書通知部長。讓把這個報告取回來,取回來一看周總理把周恆剛的名字用紅筆畫了一個圈兒,下面還重重畫了兩道橫槓,說這個人把茅臺酒評下去,就派他去把質量搞上去。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由此,促成了在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產生重大影響及推進作用的“兩期茅臺試點”。

茅臺在特定時期為追求短期效益,而擅改工藝規程,導致質量波動只是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第二屆評酒會並沒有將白酒按香型進行分組進行品評,評委按酒的色、香、味、百分制打分寫評語。其實也就是說,“香氣越重,分數越高”濃香型大獲全勝也就是必然。

那麼為什麼不按香型分組呢?答案很簡單,“香型”這個大寶貝兒,還沒出生那。

第三屆評酒會(1979,大連)“香型”誕生記、西鳳投錯胎

第三屆評酒會於1979年在大連召開,在充分總結往屆評酒會的成敗得失之後,白酒的評比將依據香型、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分別編為大麴醬香、濃香、清香,麩曲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其它香型及液態,低度等組。

評分辦法是按色(佔10分)香(佔25分)味(佔50分)格(即風格佔15分)四項計分,總計滿分為100分。

這次評酒會還確定了白酒香型的風格特點,統一了打分標準。至此,“香型”趕上了70後的尾巴,來到了世人面前。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評選結果各方滿意(圖),除了。。。。。。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眼尖的朋友們發現西鳳酒已經從“名酒”變成了“優質酒”,這也是“老四大名酒”中唯一一個未能在五次評酒會中保全金身的老牌名酒。

雖然在老陝眼中,在飯店點一份“優質”羊肉泡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每碗要比“普通”羊肉泡貴十幾塊錢),但在前兩屆都被評為全國名酒的西鳳酒,“淪為”優質實在是無法接受。在計劃經濟時代,丟失這項國家榮譽,可是件天大的事情。

鳳凰落地,不僅西鳳人蒙了,在全省都引起了震動。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的馬文瑞批示,省上有關部門專門組成聯合調查組進駐廠區……

廠內深入調查、廠外走訪專家,終於,鳳凰落地的主因找到了。原來,為了追求產能,西鳳酒縮短了發酵期,同時嘗試一些新工藝。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西鳳酒的“香型”。

西鳳酒產地居於中國南北之間,香型風格也介於清香型與濃香型之間。因此,它的香型並不屬於前文提到過的任何一種,而是具有“清而不淡、濃而不釅、酸而不澀、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嗆喉、飲後回甘、味久彌芳、諸味協調”,兼有清香、濃香的一種特殊香型,卻被放在“清香型”中參評。在我看來,清香型酒的第一條特徵“清香純正”,西鳳都還夾雜著點濃香的影子,那還怎麼可能得高分,用專家的話說是“投錯了孃胎”,導致在本次評比中敗下陣來。

這段插曲也只是西鳳酒的發展在清、濃之間搖擺不定的一個小片段。

第四屆評酒會(1984,太原)兩大醬香白酒的那個“二”來了

這屆評酒會其實故事不多,金獎多。特別愛講這屆的,就是醬香的那個“二”。

關於評比細則,唯一有改變的是醬香型白酒,對香的要求除了醬香突出,優雅細膩之外,增添了空杯留香的檢查評比辦法。

“將酒樣倒入密碼編號的酒杯2/3量。在常溫下放置10分鐘。然後將酒倒出,再將空杯在常溫下敞置2小時後,連同相同編號的酒樣送評酒委員會評比”。

狼“二”來了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第五屆評酒會(1989,合肥)最後的絕唱,唱破了音

先說件小事,這次評比規定了己酸乙酯的上限,結束了濃香型白酒多年來評比時“以香取勝”的局面。

再開始說大事。

第五屆評酒會於1989年1月10日-19日在安徽合肥舉行,公佈結果到了1989年10月27日,歷時九個月,原因如圖,請看重點。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還有從“路邊社”抄來的深度報道: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想知道文君酒認為誰頂走了他的國家名酒(國家金質獎)的稱號嗎?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文末,需要來點總結和感謝。

很幸運,評酒會來了,“名酒”得以出眾。

很幸運,評酒會走了,“名酒”不再氾濫。

還得感謝這些汾酒的前輩,雖然還不太懂評酒,但感覺你們好厲害的樣子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附圖為歷屆評酒會的評委)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原來大家熟知的名酒誕生的評酒會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