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順口溜唱出農業發展大變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顺口溜唱出农业发展大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顺口溜唱出农业发展大变化

不堪回首的心酸史

改革開放前,大荔縣沙苑地區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走路睜不開眼,

吃飯端不住碗。

堵住窗,關住門,

一年吃沙一臉盆。

在那個“點著煤油燈記工分”的年代,沙區群眾一年吃1斤半油,春節才割2斤肉。到後來,沙區群眾開始種植蔬菜,漸漸地成為大荔縣的蔬菜產區。“個體私營經濟”悄然出現後,普遍喜種蔬菜的沙區群眾就大量種植被人們稱為“小人參”的紅蘿蔔。產得多了,吃不了,就騎上自行車帶到縣城甚至帶到臨潼、西安去賣,1斤2毛錢、3毛錢,1天下來賣上5塊、8塊的,就已經“喜上眉梢”了。後來,一些膽子大點的人,夜裡把紅蘿蔔用車裝好,天不明就悄悄出門,運到省外出賣,“個體戶”逐漸興起,群眾的清苦日子才算結束,大荔紅蘿蔔開始造福人民。下面這首打油詩,其實就是當年沙區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大荔沙苑幾千年,歷代皇家跑馬灘。

十里八鄉種蘿蔔,質優價廉人喜歡。

賤賣一斤兩毛錢,解決不了吃喝穿。

一斤棉油吃兩季,二斤豬肉過個年。

個體運輸一興起,紅蘿蔔走北又闖南。

清苦日子終歸去,家家有了零花錢。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顺口溜唱出农业发展大变化

敢為人先的創業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荔縣開始了“向荒沙進軍”的大規模平沙造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沙區群眾一夜之間便平整出了廣袤的沙地,變荒沙為良田。坊間流傳這樣的順口溜:

平沙造田寬又寬,沙梁沙窩變良田。

“小人參”片片緊相連,真正成了刮金板。

如今,大荔縣紅蘿蔔種植總面積發展到了30萬畝,主產區分佈在沙苑地區和沙苑周邊地區,包括趙渡、平民、韋林、官池、朝邑、蘇村、羌白、下寨等鄉鎮,甚至大荔沙區的種植大戶還到周邊的臨渭、華州、華陰、合陽等地區承包土地種植紅蘿蔔。

近年來,大荔紅蘿蔔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讓傳統種植產業華麗轉身,已成為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紅蘿蔔成為大荔縣繼冬棗產業之後崛起的又一支柱產業。

大荔縣紅蘿蔔清洗加工企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應運而生,分佈在洛河以南從事紅蘿蔔清洗、分裝、儲存、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產業園、清洗場、冷庫等微小型企業和經營主體達到120多家,每年庫存量達2.5億斤,總銷售量可達15億斤。大荔縣韋林鎮今年還將打造優質紅蘿蔔、特色山藥名鎮。

大荔縣沙區的紅蘿蔔銷售大軍大約有1500多人,他們在長期的銷售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種新的“營銷手段”,打造了穩定的銷售渠道。紅蘿蔔清洗加工企業將產品分為高、中、低3個檔次9個類型,高檔的銷售到臺灣、香港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一線城市,有的還採用了裝箱空運,大荔“水果蘿蔔”的高端市場已經打開;中檔的銷往重慶、成都、湖南、湖北、新疆、拉薩等地;低檔的發往周邊市縣;就連蘿蔔渣子和蘿蔔櫻子也成為周邊地區養殖企業的天然好飼料。通過企業帶動紅蘿蔔產值從最初的1畝地400元,增加到現有的每畝地2800元,單價也從最初的0.2元每斤增加到現在的4元每斤。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迅速出現了好多種植大戶,也帶動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種植面積也由原來的1萬畝左右增加到現在的30萬畝。這真是:

改革浪潮浪打浪,蘿蔔企業家家忙。

貨源堆得比山高,廣州市場說老王。

鴻福百城和荔祥,荔鑫華優與二強。

強強專賣強又強,成都市場都誇獎。

市場經濟由個人,跑了上海跑深圳。

能種能銷能出門,生產銷售靠自身。

能開汽車能僱人,家家戶戶脫了貧。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顺口溜唱出农业发展大变化

適應時代的新歷史

大荔縣的紅蘿蔔產業逐步完善形成了產業鏈,有力地促進了三產融合發展,助推了全縣的脫貧攻堅。全縣紅蘿蔔種植面積的逐步擴大,帶動了加工、運輸和服務業,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大荔縣被評為“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紅蘿蔔產業功不可滅。

優良品種助換代,保溼保墑地膜蓋。

年年吃得“小人參”,質量營養賽國外。

脫貧攻堅看蘿蔔,產業融合大步邁。

全縣百餘家紅蘿蔔加工企業,不同程度吸納貧困戶大約300多戶,到了冬季蘿蔔收穫季節,會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困難群眾參與其中,尤其是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特困戶和留守老人、殘疾人、智障人等都積極主動參與幹活,能挖的挖,能揀的揀,能裝的裝。甚至周邊鄉鎮和外縣的群眾也參與到了清洗、分揀、運輸等各個環節。一些紅蘿蔔加工企業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讓當地群眾和貧困戶不出村,就近打工掙錢走上脫貧致富路,每個貧困戶月工資平均在3000—4000元不等。

以前,沙區的貧困戶靠政府,靠政策,要補助,要糧油,沒有自我造血功能。如今,貧困戶不等、不靠、不要,主動到企業務工,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為政府解憂。這就是群眾口中流傳的:

以前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

現在要懶沒人管,勤勞把錢賺。

現在的貧困戶都有了這樣的概念:“只要手腳沒傷殘,蘿蔔廠裡能上班。貧困戶,走正道;不等不靠要記牢。”這已經成為沙鄉群眾的口頭禪。

出門幾步生意來,村裡打工就發財。

一畝蘿蔔五畝糧,十畝保你奔小康。

產業扶貧勁後添,全域旅遊看大荔。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荔沙苑:小顺口溜唱出农业发展大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