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的迷茫和困惑:掌舵者疑慮重重,而通曉洋務的人卻難達天聽

大臣的迷茫和困惑:掌舵者疑虑重重,而通晓洋务的人却难达天听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按:近代中國“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紛繁的變化很難在歷史中尋求應對的方案。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清王朝的掌舵人們在迷霧中尋找前進的方向,每每會感到迷茫和困惑。這裡有一個故事,是清政府大臣面臨的困惑……

1884年6月,中國駐日本公使黎庶昌給皇帝上了一道《敬陳管見折》,請總理衙門轉奏。總理衙門礙於戰情緊張(中法戰爭發生觀音橋事變),又礙於折中建議有關修火車、派親王出國考察等事項不宜上聞,原折退回,並未送達朝廷。

大臣的迷茫和困惑:掌舵者疑虑重重,而通晓洋务的人却难达天听

黎庶昌

黎庶昌有感於自1877年1月隨郭嵩燾在倫敦赴任以來,清廷“遣使八年,出洋諸公從未有將中外情形統籌入告者”1,他自己“奉使東西兩洋,已逾八載,聞見所接,思慮所籌,何忍緘默不言”2,於是專折敬陳管見。可見,這篇摺子實際上是一個有關西方國家社會政治的考察報告,針對中國社會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敬陳管見折》表明一個從封閉環境中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面對中國和世界事務所作的思考。

《敬陳管見折》提出了有關改革內政的六條建議:一、水師宜急練大支,二、火車宜及早興辦,三、京師宜修治街道,四、公使宜優賜召見,五、商務宜重加保護,六、度支宜豫籌出入。所謂水師練大支,指的是建立海軍部,編練海軍艦隊(至少百艘),保衛中國海疆。所謂火車宜及早興辦,是指趕緊修建京津鐵路,建成時,“鸞駕親臨一觀,是非得失自不可掩,然後明詔各省,逐漸仿行”。折中說:他曾經“在西洋目擊歐土鐵路,其多類似珠絲瓜絡”,這些鐵路,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1879年俄土之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都未聽說因為有火車而發生誘敵深入之事。限於篇幅,其他幾條不再解釋。3

這六條建議,是中國最早的外交官提出的中國現代化計劃。無論是辦水師、修鐵路、治京師、禮公使,還是發展工商、統籌度支,都要求朝廷統一辦理,號令全國。辦水師、治京師、禮公使,只有朝廷才能辦。修鐵路,要求“明詔各省,逐漸仿行”;發展工商,要求“經辦大員通盤計劃”,“朝廷權力明示扶持”;豫籌度支,要求“飭令各省分款核計,預約大綱”,“匯候朝廷處分”,“頒示簡明章程”。顯然,這個建議的真實用意,是要動員朝廷權威,全面推行“洋務新政”。那時候,頑固派反對“以夷變夏”,搬出“恪守祖宗成法”的招牌,誰也不敢反對。保守派人士如大學士倭仁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義為幹櫓”,就是不能學習西方。果如李鴻章所說,修鐵路“無人敢主持”,“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4。洋務派的“整軍經武”活動,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也看出“皆是空言”,“此事直不可慮”5。清廷對洋務派的活動尚在觀察之中,並無跡象顯示,“洋務新政”已成為舉國一致的國策。黎庶昌正是看到了“洋務新政”只是“各省枝節而為之,徒有開辦虛名”的現實,試圖鼓動清廷改弦更轍,全力推行。這是 《敬陳管見折》的大膽和過人之處。這個建議較清廷在1901年被迫宣佈全面推行“新政”,早了十八年,其不被重視,是可以預期的。

大臣的迷茫和困惑:掌舵者疑虑重重,而通晓洋务的人却难达天听

黎庶昌故居

在黎庶昌看來,“輪船、火車、電報、信局、自來水火、電器等公司之設,實闢天地來未有之奇,而裨益於民生日用者甚巨,雖有聖智,亦莫之能違矣。”6“使孔子而生今世也者,其於火車、汽船、電報、機器之屬,亦必擇善而從矣。”7又說:“向令孟子居今日而治洋務,吾知並西人茶會、音樂、舞蹈而亦不非之,特不崇效之耳”。8在他看來,縱令孔、孟等聖人在今日,也是要學西法的。這所謂西法,當然包括“上下議院之法”:“凡事皆由上下議院商定,國王簽押而行之,君民一體,頗與三代大同”。9既然西方的“上下議院之法”,與幾千年來令人景仰的中國“三代”政治有“大同”之處,難道不應當學習嗎?可見,黎庶昌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嚮往的。

這個奏摺最重要的建議是在結尾提出的:他建議皇太后、皇上“特遣一二親貴大臣馳赴歐洲一遊,經歷美國、日本而歸,綜攬全球,虛心訪察,必有謙然知我內政之不足者。臣愚以為莫如醇親王最宜矣。如此不特目前醇親王輔佐樞廷,處事必歸至當,即異日皇上親裁大政,顧問亦有折中。自強之本質在於是”。這是一段很重要的議論,一個很大膽的建議:洋務新政只有統於朝廷,才是自強的本質。駐英公使曾紀澤讀後曾評論道:“修治京師道路及請醇邸出洋兩層,弟懷之已久而未敢發。臺端先我言之,曷勝快慰。假定朝廷嘉採,碩劃實見施行,則中國之富強,可以計日而待。倘再因循粉飾,意見紛歧,則杞人之憂,方未已也。”10可見,這兩個早期外交官觀察歐洲後的意見是一致的。

大臣的迷茫和困惑:掌舵者疑虑重重,而通晓洋务的人却难达天听

醇親王

這個故事說明,在中國,清朝政府對於建鐵路、辦工商之類頗多疑慮,熟悉外情的大臣的建議,不大可能上達朝廷。這是中國那些想推行現代化計劃的大臣們的困惑。這也是中日兩國早期現代化起步的根本區別。

張海鵬,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季我努學社顧問。原文收入張海鵬《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