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吊打蘇聯坦克了嗎?

第一軍情

三號突擊炮之所以能取得擊毀蘇軍數萬輛坦克的戰績,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符合當時德軍戰術需求。尤其在德軍1943年後期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德軍在東線戰場已經全面轉入戰略防禦階段,而三號突擊炮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在古德里安將軍擔任裝甲兵總監時,便看中了三號突擊炮在防禦中的巨大價值,將其作為加強步兵師反坦克能力的一個重要武器。介於德軍據守防線的寬廣,很難做到在所有防線上均配置相當數量的反坦克炮來抵禦蘇軍的進攻,而且這種平均分散的佈置難以阻止蘇軍的重點進攻。於是這種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的突擊炮便被當做反坦克主力,一來它擁有一定的裝甲可以不會像反坦克炮那樣輕易被摧毀,二來這種履帶式車輛可以迅速來回的調動以加強至蘇軍主要突擊的方向,作戰效果遠比反坦克炮要強。


關於三號突擊炮的性能,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保證了火炮的威力和裝甲厚度的情況下也保證了其巨大的產量。三號突擊炮同德軍其他坦克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炮塔導致其進攻能力很差,但是沒有炮塔也提高了三號突擊炮的正面防禦能力和降低了車體的高度提高了隱蔽性。

這個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坦克依舊是最適合進行反坦克的武器,之所以選用突擊炮來代替坦克就是看上了它的易於生產,可以滿足前線對反坦克火力的大量需求,也正是大量的三號突擊炮列裝前線,戰鬥在東線各個戰場,所以也取得了相當的擊毀戰績。


小小狼王

三號突擊炮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最多的坦克殲擊車。到二戰結束時三號突擊炮總共生產了快10000輛。德國大量生產突擊炮的原因無它,就是因為突擊炮沒有炮塔,簡單好造,而且造價便宜,製造時間比坦克短。三號突擊炮是德國利用三號坦克的底盤加以改造生產的。最開始三號突擊炮是打算用來彌補步兵火力不足,支援步兵進攻的自行移動火炮。經過實戰使用和不斷的改良,三號突擊炮被改造成了坦克殲擊車。

讓三號突擊炮大放異彩的是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爭中,面對裝甲非常厚的KV系列坦克,德軍四號坦克所裝備的坦克炮無法擊穿,德軍急需一種可以擊穿蘇聯坦克的坦克殲擊車,於是三號突擊炮被換裝了更加先進的反坦克炮。原來75毫米24倍口徑的火炮被換成了75毫米43倍口徑的反坦克炮。三號突擊炮G型換裝了75毫米48倍口徑的反坦克炮。還有一個型號喪心病狂的裝備了28倍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三號突擊炮車身很矮,低矮的外形隱蔽性非常的高,敵人很難發現,很多時候三號突擊炮已經發現了敵人,但是敵人還沒有發現三號突擊炮,裝甲作戰哪一方先發現敵人會佔據很大優勢。多數情況下三號突擊炮在敵人的視距範圍外就擊毀了敵人,有的敵人到死都不知道三號突擊炮在什麼位置。

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炮在射程範圍內能夠輕易擊穿二戰蘇聯裝備的大多數坦克。三號突擊炮在整個二戰中擊毀了超過45000輛盟軍坦克,三號突擊炮算得上是二戰中,甚至是截至到目前為止擊毀坦克數量最多的武器,沒有之一。


環球網

說吊打的話就有一些誇張的嫌疑了,三號坦克突擊炮實際上是一種應急之作。

其實我們可以看一下三號坦克突擊炮,它是如何誕生的,我們就可以明白他和真正的重型坦克,也就是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以及中型坦克,豹式坦克之間的差距。

當時德國人六週時間之內擊敗了法國人,佔領整個法國,使得英法聯軍退出了歐亞大陸,這個時候,德國人覺得自己再去發展重型坦克似乎有點兒浪費資源了,因此已經將畫在圖紙上面的五號坦克,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虎式坦克重新封印了起來,並且將自己手裡面所有坦克進行升級,這一下子原先德國一開始全部都是輕型坦克的部隊全部變成中型坦克兄弟會。

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永遠都不會只侷限於西歐地帶,終於他向前蘇聯伸出了自己的魔掌 。

但是在前蘇聯,德國的坦克部隊遇到他們平生最大的對手也就是前蘇聯的坦克裝甲部隊以t34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為首的一批前蘇聯的坦克部隊,將當時的德國坦克部隊嚇了一大跳。

t34坦克的誕生使得德國人緊急退役了,他們一批一號和二號坦克,因為這些坦克到了戰場上面就是送死,白白浪費他們優秀的裝甲兵,但是輪到三號和四號坦克的時候,德國人遲疑了。

為什麼?如果說這個時候將所有的對付不了t34坦克的坦克,全部退役了,德國坦克裝甲兵用什麼跟敵人作戰,火箭筒嗎?

並且三號和四號坦克並不是個沒有可取之處,它們的優勢的底盤給坦克帶來了優秀的機動能力,這一點也是值得借鑑的。所以說將這批坦克退役掉,那麼有點兒浪費資源的嫌疑,我是否能夠想到其他的辦法讓這批坦克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因此德國人選擇將這兩個型號的坦克,它的上面的主炮進行更改,換裝更長,威力更大的坦克炮。

四號坦克還好,說他的炮塔本來設計的就比較大,因此換裝長身管火炮還裝的下去,但是三號坦克就有點問題了,他的坦克的炮塔太小了,換裝大型的威力的坦克炮根本裝不進去,無奈之下,德國設計師將三號坦克的炮塔給拆了,將整個坦克的主炮插在了坦克的炮聲裡面,這樣就形成了我們著名的三突子。

德國人在這一點上面可以說歪打正著,正好走到了一個坦克的優秀的科技線裡面去了,我們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東西方坦克的設計師都在坦克的設計上面走入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減少坦克正面的被彈面積

三號突擊坦克炮,由於為了能夠安裝這樣一根長身管火炮,所以拆除了炮塔。變相的減少了整個坦克的被彈面積,而且這一根長身管火炮威力還不小,足以對付當時前蘇聯的t34 76和kv系的重型坦克。

可以說在虎式坦克還沒有正式上線之前。在東線的德軍能夠對付t34坦克的也就三號坦克突擊炮,並且由於優秀的底盤加上巨大的生產量,使得三號坦克突擊炮的產量達到1萬多輛,這比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加起來不到5000輛的生產量要可觀的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號坦克突擊炮一直從他改裝開始使用到直到納粹德國投降,總共擊毀盟軍坦克45000輛,從這一點上來講,三號坦克突擊炮是一款應急之作,但是他是成功的,由此可見,德國的科學家和設計師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但是可惜的是,這種力量被德國人用來發動世界大戰,並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戰爭創傷。從這一點上來講是可悲的。


漩渦鳴人yy

吊打?三突沒有遭到吊打就不錯了。最初的三突是在三號坦克底盤上改裝24倍徑的75毫米StuK 37 L/24型短身管榴彈炮。這種炮炮口初速較低,根本不是拿來打擊對方裝將愛車輛的。原本1937年突的定位就是用於支援步兵攻擊的步兵裝甲支援車輛,裝甲必須可以承受敵方火力的正面打擊,但車體高度不應該超過士兵身高。

1939年德國最高統帥部再次提出了發展裝甲步兵支援火炮的問題。法國戰役中德國裝甲部隊在支援步兵方面做得很一般,使得德國軍方更為迫切地要求裝備三突。其實1940年至1941年蘇聯方面也根據觀察到的歐洲作戰經驗,開始在BT-7基礎上搞自己的突擊炮。1942年蘇聯紅軍開始裝備Su-122。

但是擔負德國開始巴巴羅薩計劃入侵熟練後,突然碰上怪物一般的KV-1和T-34。這兩款坦克對德國人的衝擊可不是西線夏爾B1或者瑪蒂爾達能夠比得上的。面對兩款無法擊穿的怪物,包括三突在內的德國裝甲車輛的主要任務突然都變成了“打KV/T-34”,這種恐慌與日後老虎給盟軍造成的全面恐慌如出一轍。1942年4月開始,德國人在四號坦克和三突上安裝了KwK40/StuK40,裝有這款43倍徑的長身管加農炮的三突被稱為三突F型,但是一種只有120輛三突裝備了43倍徑炮,1942年6月德國人有開始在三突上裝備48倍徑的KwK40這一版本被稱為F/8。KwK40能夠有效打擊蘇制T-34,但此時三突自身的裝甲也被蘇聯坦克炮擊毀,也就是說直到此時,三突才有可能真正對抗T-34,而不是被蘇聯人吊打。


強武堂

二戰時期德軍的坦克都是赫赫有名的,什麼虎,豹等大型主戰坦克一度令歐洲國家聞風喪膽。在裝甲車輛中有一款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這款裝甲車,性能不錯,是打擊蘇聯坦克的主要利器。

1936年,德軍萌發了研製新型裝甲車的想法,軍方要求新式戰車要能搭載一門75毫米的的主炮,水平射界不超過30度,能夠對6000米外的目標實施間接打擊,在500米距離上火炮能夠貫穿敵人坦克的正面裝甲,自己的裝甲能夠抵擋2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餘部分也能抗住輕型武器的攻擊。

經過一番折騰努力,在1940年1月,第一個原型坦克殲擊車出來了,德軍取名為三號突擊炮。這輛坦克殲擊車造價8.25萬馬克。第一批三號突擊炮以三號坦克F型底盤和零件為基礎,配備了24倍口徑75毫米主炮,上部裝甲板採用焊接方式,側面逃生艙門的裝甲厚度達到了50毫米。從1940年1月到5月之間,總計生產了30輛。到了1945年4月中旬,三號突擊炮總計生產了1053輛。


第一軍情

並沒有,算不上吊打,只是在防禦戰中表現算得上優秀。其低矮的車身不易被敵軍發現,犀利的火炮足以應付大多蘇軍坦克,適當的裝甲防護,保證了三突的戰場生存。

經過良好偽裝的三號突擊炮,很難發現

車身很低,也就比旁邊小汽車高點

裝填手兼機槍手

車長及炮手


武器裝備大雜燴

所謂的吊打說法只是在防禦戰中成立,三突沒有炮塔,參與進攻沒有優秀的配合只能是死,但防禦不同,因為沒有炮塔,所以三突的高度很低,採取迷彩塗裝+雜草等偽裝物以後非常不打眼,另外他的75㎜L48炮火力適中,對付T34、謝爾曼級別的坦克足夠用,就是遇到IS2這種怪物,距離合適+側面角度一樣可以敲掉。防禦戰往往是守株待兔,以上三突的特點非常適合這種戰法,相比之下T34、謝爾曼之流就像高大的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