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噶尔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付遵毅

噶尔丹,出生于1644年,去世于1697年,是巴图尔珲台吉第六个儿子,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是当时的三大帝王之一,另外两个是康熙和沙皇。

噶尔丹出身高贵,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当他的哥哥僧格大汗被人杀死后,噶尔丹闻讯赶来,以雷霆手段迅速控制局面,一举打败劲敌,夺取政权,成为准噶尔的新大汗,并且很快统一了蒙古各部,极盛时期领土面积多达700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东征西战,积极扩张领土疆域,便达到了漠北蒙古,当时漠北蒙古已经投靠大清,噶尔丹此举削弱了大清边防力量,在跟俄国的抗衡中渐渐处于下风。噶尔丹攻占蒙古后,继续追击各部首领,有直逼北京之势,引起了康熙的警觉跟重视。

康熙于是派兵抗击噶尔丹大军,为鼓舞士气,三次御驾亲征。

第一次亲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兵分两路:左路出古北口,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右路出喜峰口,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则亲自率兵在后督军。刚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噶尔丹屯兵于树丛中,前有河流阻挡,后有树林掩蔽。噶尔丹设“驼城”,把上万只骆驼,绑住其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个长长的“驼城”。噶尔丹军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枪箭,以阻止清军进攻。在这种前有驼城、后有伏兵的情况下,清都统佟国纲率兵前进时,中鸟枪阵亡。后来,清军改变战略,以火炮火枪猛攻驼城的其中一段,驼城终于被打开了缺口。清步兵、骑兵齐冲杀过去,福全又令士兵绕到山后,夹击敌军,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第二次亲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帅八旗劲旅出征。兵分三路,康熙帝自率中路军,往瀚海以北前进,三路军约期夹攻。途中有传言沙俄要助噶尔丹出兵,许多大臣惊慌,建议康熙停止进军,大学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师。惟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力主御敌。康熙决定独排众议,坚持进击噶尔丹,并警告大臣们:“不奋勇前往逡巡退后,朕必诛之。”又说:“朕祭告天地宗庙出征,不见贼而返,何以对天下?且大军退,则贼尽锐往西路,西路军不其殆乎?”

第三次亲征:由于噶尔丹暴虐好战,所以很多部众都背叛他。以致其到处流窜,无安身之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决定第三次亲征,给残存的噶尔丹势力致命一击。噶尔丹残部一听清康熙皇帝再度亲征,纷纷自动前去投降,甚至还领路追捕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服毒自杀,结束其好斗喜战的一生。清朝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八年,终于宣告结束。


史海晨欣

噶尔丹怎么这么了不得,他到底是哪里触怒了康熙,怎么能让康熙三次去御驾亲征呢?

勾结沙俄,对抗清朝

按照老规矩,先说说噶尔丹是什么人。噶尔丹是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而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人的一支,而这个卫拉特蒙古人,其实就是明朝时制造了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的瓦刺部

噶尔丹从小被送到日喀则,师从第四世班禅喇嘛。后来四世班禅喇嘛去世,他又到拉萨拜五世达赖喇嘛为师。24岁时,准噶尔部发生内乱,噶尔丹返回将其平定,并正式成为准噶尔部大汗。

噶尔丹

噶尔丹成为大汗之后,就开始向外扩张,先后与哈萨克汗国和喀尔喀蒙古发生战争。而且噶尔丹还敏锐地发现了此时

沙俄在中亚和北亚的扩张意图,与沙俄结盟。公元1687年,在与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的战争期间,噶尔丹得到了沙俄大批军火援助,同时沙俄在噶尔丹出兵时也从贝加尔湖方向出兵,夹击喀尔喀部,帮助噶尔丹取得大胜,占领了喀尔喀蒙古的大部。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也异常强悍


而清朝此时也发现了沙俄在亚洲的扩张意图,并已经在雅克萨等地与沙俄发生直接战争,因此准噶尔和沙俄这两大强敌结盟的意图引起了清朝的高度警惕。1689年,清朝军队在雅克萨击败沙俄。同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沙俄随后不再公开支持噶尔丹,噶尔丹扩张的势头受到打击。

要求与康熙平起平坐

在失去沙俄援助一年之后,噶尔丹再遭打击。公元1690年,噶尔丹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无奈亲率大军东征抢粮。但就在此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兵变,占领了噶尔丹的本部。噶尔丹一看后路被断,索性破罐破摔,竟然去进军已被清朝视为嫡系的蒙八旗所驻守的漠南蒙古。当年7月,噶尔丹大军逼近距北京只有300多公里的乌兰布通

,直接威胁到了清王室的安全。

而且噶尔丹还拒绝的清廷的提和,并通过使臣对康熙说: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这个表态可以说是犯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大忌。中国古代要维护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性,讲究的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而噶尔丹竟然公开要让清朝皇帝承认他和自己是平等的,这无论如何是康熙不能接受的。因此康熙决定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虽然因疟疾,康熙在起兵不久后返回,但清军还是在9月击败噶尔丹,噶尔丹率百人逃回科布多。


康熙亲征噶尔丹

但6年之后,噶尔丹再次进军喀尔喀,早已对其有了警惕的康熙再次亲征并再次将其大败。次年,康熙第三次亲征,将噶尔丹包围在科布多附近。最终噶尔丹服毒自尽。康熙得报后要求将其骸骨照吴三桂例粉骨扬灰,将其骸骨“置京城外,悬挂示众”。噶尔丹这一代枭雄,最终落得了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桃花石杂谈

农耕政权和游牧部落的斗争,在古代一直存在。只要游牧民族不团结,对于农耕政权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游牧民族出现一位能统一各部落势力的领袖。那么,对于农耕政权,将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蒙古族自从元朝以后,就四分五裂了。直到格尔丹的出现,蒙古卫拉特部落重新统一。噶尔丹作为准噶尔部(卫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领1,于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格尔丹把松散的卫拉特联盟,变成了“国家”。

并且,五世达赖喇嘛还赠予噶尔丹 “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的称号。举行大典的时候,喀尔喀札萨克图汗成衮也前来参加。

本来蒙古族和满清是仆从关系,这一下就变成了两个国家。所以,清朝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

突然间,清朝西北全部失去控制了。这三个部落统治地区加起来跟清朝统治地区大小差不多了。而且,自古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中原政权不占优势。

因为,游牧民族机动性好,你派兵过去了,都不一定找到人。你刚撤走,他就又回来骚扰边境,甚至威胁中原腹地。蒙古骑兵一般每人两三匹马轮换,噶尔丹就曾直接威胁到乌兰布通地区!到北京也就四五天路程了。

噶尔丹统一准格尔以后,开始出兵征服了西方的哈萨克汗国。后又派兵和清朝争夺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尔喀,长驱东进,直取乌珠穆沁。然后,噶尔丹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这时候,已经紧逼北京!400公里,骑兵四五天就能到。

喀尔喀诸部各首领,联名请康熙出兵。康熙帅兵亲征,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交战。拥有重型火炮的清朝军队,打败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康熙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康熙又两次亲征。最终,康熙三十七年,噶尔丹死了,康熙才松了一口气。

游牧民族尊重能征善战的英雄,只要噶尔丹一天不死。噶尔丹都有可能再重头再来。所以,康熙才会如此重视噶尔丹。康熙知道噶尔丹死讯后,曾激动地跪谢天地。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噶尔丹实际上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雄主,如果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一战取胜,噶尔丹将能够直取北京,灭亡清朝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也是康熙帝御驾亲征的根本原因。真实的噶尔丹是谋略十足,懂得审时度势,也一直怀揣着成为第二位成吉思汗的梦想。在俄国的史籍中,对噶尔丹的评价极高。


噶尔丹和五世达赖的第五世总管是同窗好友,这为以后噶尔丹成功控制新疆和蒙古奠定了基础,因为整个蒙古部落都信奉喇嘛教。噶尔丹有达赖喇嘛的加持,肯定技高一筹。达赖也希望通过噶尔丹来实现向更多地方传播喇嘛教的目标。之后,作为部落君主的噶尔丹大哥被政敌杀害。

1670年,其母千里奔赴拉萨,要求噶尔丹还俗,为其哥哥复仇。噶尔丹义愤填膺,达赖喇嘛同意其还俗,并封其为博硕可图的称号,是灵异者的意思。噶尔丹回到部落后,娶妻嫂子为妻,召集部众复仇,一步步崛起,从而控制新疆南北。他改进赋税、整顿军备,全部使用火器,派使者去莫斯科,制作连环琐甲。




此外,噶尔丹的地域并不限于新疆一地。他先后拿下哈萨克大玉兹和中玉兹,兵锋直至锡尔河。远征中亚的萨雷阔里山,几乎征服了整个乌兹别克斯坦。他又成为沙俄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人。毫不夸张的说,准噶尔是一位拥有秦始皇能力和雄心的霸主。


广谏院

葛尔丹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只是可惜他生不逢时,碰上了一生之敌——康熙大帝。纵观葛尔丹的经历,他完全可以谈得上是一位枭雄似的人物,他生逢康熙盛世,尚且搅出了一番风云,如果他生逢乱世他可能就是曹操,袁世凯那般人物。为什么我会给葛尔丹这么高的评价,我想如果你通读了葛尔丹的经历,绝对会认同我的看法。


葛尔丹是父亲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长大以后被派往西藏,可惜葛尔丹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物。在他的哥哥被杀以后,葛尔丹便从西藏回来,击杀了政敌,夺得准格尔部的统治权。康熙十五年,他领军俘虏了反叛自己的叔父,康熙十六年,他又击败了和硕特部并杀了他们的首领,康熙二十七年,他又进攻蒙古,威逼北京。

如果不是他后来反叛清朝,又恰好遇上康熙皇帝这位“千古一帝”,我想他一定会把准格尔发展成为明朝时的蒙古,时时侵扰我中原地带。可惜呀,最后在康熙强势的出击下,三次率兵平叛,把这种可能扼杀在了摇篮里。


不要以为葛尔丹只是一个武夫,他要只是一个武夫也不会让康熙亲自领兵,葛尔丹更是一位精通政治的政客。

葛尔丹青年时离开部落去了西藏,这是他后来掌握准格尔大权的第一步。他到了西藏以后,不念经,不颂佛,他和当时西藏实权人物第巴桑结嘉措结交为朋友。在后来他的哥哥被杀,准格尔内部争权的时候,他得到了西藏上层的全力支持,西藏的这个举动为他能成功掌权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葛尔丹还积极争取俄国的支持,他无论在上台前还是上台后,都向俄国沙皇政权表现了自己的好意,以期能够使沙皇政府帮他牵制清政府。1671年,他刚刚稳定了准格尔内部就派出使者联系俄国当局,后来葛尔丹的失败也和俄国抛弃了这颗棋子有关。


葛尔丹在政治上不是庸才,在军事上也非常有造诣,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他在政坛上纵横捭阖,老谋深算,成为了当时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风云人物,他建立的准格尔汗国是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力量。此外葛尔丹还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至死都不肯投降清王朝,就这一点也要好过历史上很多二臣。


一树梅花一放翁

大部分人对葛尔丹的看法是:认为葛尔丹所统领的准噶尔反叛清朝,而清朝是去平叛的。在清朝官方记录里,也是康熙去平定准噶尔。

清朝这样认为的根源在于,葛尔丹是蒙古人,而清朝已经统治了大部分的蒙古人,皇帝不仅是中原的皇帝,也是草原的大汗。

其实,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非清朝与附属国或者附属部落之间的战争!

葛尔丹属于蒙古的一个分支,蒙古后来分为好多分支和部落,葛尔丹的这个分支最终在清朝的西北方向,近新疆,中亚,蒙古等地区建立了一个准格尔汗国。

全盛时准噶尔疆域达到700多平方公里,而且有南下的趋势,其实,要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当时的葛尔丹未必不是女真的努尔哈赤,准格尔未必不是后金。

因此,准噶尔的崛起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尤其是葛尔丹积极和西藏的达赖喇嘛以及沙俄积极联络,在康熙看来,如果准格尔入侵外蒙则清军必须出手,如果准格尔向其它地方扩张,则会坐视。

但是,葛尔丹还是向外蒙(喀尔喀)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多次亲征打败准噶尔,但是,康熙并没有彻底打败准噶尔汗国,只是重创了准噶尔,噶尔丹后来死了,才算消停一会,后来葛尔丹的子孙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这样又经历雍正一朝,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打败。

清朝与准格尔部之间的战争大概经历了将近百年,而康熙三次亲征只是代表了清廷对于这股来自西北势力的重视与打败他的决心。在没有亲征的时候,其实也是长时期的军事对峙!

在和准格尔作战期间,为了切断准噶尔和沙俄的联系,清朝在战胜沙俄的情况下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后来雍正也是签订了条约,割让贝加尔湖周围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估计也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给沙俄一些利益,从而让沙俄放弃对准噶尔的支持。

所以,准噶尔并不是那么好打的!


史论纵横

文/炒米视角

噶尔丹重要吗?非常重要!其实基本不用看正史,光看《康熙王朝》,你就知道准噶尔汗国曾经是多么强大的存在了。


在《康熙王朝》里甚至把收台湾这件事情都作为攻打准噶尔汗国做准备。(因为东南沿海是大清赋税重要来源。台湾掠边,这容易掣肘攻打准噶尔。)和《沙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也是为打准噶尔做付出。所以康熙为了做准备,做了几件相对私人的事,一个是“和亲”,实际上在清朝是没有和亲的,但《康熙王朝》里用了这个梗,而且还是康熙最喜欢的兰齐儿;另一个默认噶尔丹吞并喀尔喀,收养宝日龙梅在宫里。


最后三次亲征,才杀了噶尔丹,仍并未剿灭准噶尔汗国。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因为准噶尔汗国曾经是无比强大的存在。康熙必须傾全国之力,还要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准噶尔汗国有多大,话再多,也不如摊在图上看。


我们可以看下康熙前期收了台湾后,大清国土有多大?准噶尔有多大?被准噶尔吞掉的喀尔喀有多大?

所以元帝国没落后,蒙古曾经依然有多么强大。而康熙又有多强大。都在这图上了!


炒米视角

千万不要被电视剧忽悠,觉得噶尔丹可能只是一个蒙古小部落的叛乱首领,一方叛军头目,似乎与诸多土司王公无两样。

但实际上,噶尔丹是17世纪东部亚洲最有权势的三个君主之一,这三个君主分别是沙俄的彼得一世,满清的康熙,还有就是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噶尔丹。

准噶尔汗国在历史书上几乎消失,但是在它强盛时期,其领土疆域甚至不比同时期的清王朝差,在葛尔丹时期就已经进占甘肃,青海,新疆,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广大地区,人口在五百万之间。

这样一个大型游牧帝国的君主,你说值不值的康熙亲征?

事实上,清与准噶尔的战争整整持续了70多年,从康熙时代一直战争到乾隆时代,

1759年,清军平定支持准噶尔的大小和卓叛乱,在乾隆的命令下杀尽准噶尔高过车轮的男子,彻底灭掉了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个盆地的地名,至此,天山南北归清朝所有。


扣毛

先说为什么康熙要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



直接原因是,噶尔丹吞并喀尔喀蒙古(现在的外蒙古),借追击喀尔喀溃兵为由,深入到内蒙古地区,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安全。康熙第一次用兵时,噶尔丹的势力已经扩张到明长城附近,康熙三次用兵准噶尔,都是在现在的外蒙古地区交战,和汉武帝反击匈奴是一样的道理。

清朝打到准噶尔的新疆老巢,是雍正和乾隆时期。


再说深层次的原因:清朝立国的基础“满蒙一体”(这里的“蒙”指的是漠南蒙古)。

皇太极打败了察哈尔的林丹汗后,后金控制了漠南蒙古,皇太极不仅是后金的皇帝,同时还兼任蒙古大汗。这项制度到康熙时也一样,康熙就是当时漠南蒙古部的博格达汗。

漠南蒙古对于满族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在满洲人和蒙古人看来,汉人是外人。而在汉人看来,满人和蒙古人也是外人。所以康熙随时要防备汉人的造反,以及稳定东北和塞外的政治局势。

蒙古部在人力、财力、军力上给予了满族很大的支持,没有蒙古的支持,单靠满族八旗的兵力,根本无法统治中原汉地。对于清朝来说,中原丢了都无所谓,蒙古和满洲绝对不容有失。

如果准噶尔只是一个小部落,康熙还不会放在心上,偏偏准噶尔是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准噶尔部是蒙古人!噶尔丹也是蒙古大汗,他也有统一蒙古所有部落的合法性!



(噶尔丹)

假设,清朝和明朝一样,以长城为界,外蒙的事不管了。会出现什么结果?蒙古部落会离心离德,脱离清朝。毕竟准噶尔和漠南蒙古都是蒙古人,而满族是外族人。

如果让噶尔丹吞并整个蒙古会出现什么结果?没错,第二个统一草原的成吉思汗!当年金朝就是因为没有掐死草原六部,导致成吉思汗异军突起,最终灭了金国。以女真后裔自居的满洲人,非常介意蒙古部落的这段历史。康熙是读过历史的人,他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所以,清朝征西域,实际上就是征蒙古。而征蒙古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整个蒙古部统治权。

而在准噶尔的眼中,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是蒙古族的败类,堂堂成吉思汗的后裔,居然向通古斯野人投降,奇耻大辱,都要打!统一草原之后再打满洲人。

清朝征讨准噶尔部目的很明确,就是能掐死就掐死,掐不死下次也要掐死!绝对不能让“蒙古灭金”的历史第二次重现,不能让满蒙一体的政策破裂。所以康熙才会三次,会不惜一切代价,发兵攻打准噶尔。


Mer86

要了解噶尔丹,先要了解下蒙古的一段历史。

史上蒙古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后来演变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

卫拉特人元明时期叫瓦剌(明代时曾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清朝时期为厄鲁特蒙古,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成吉思汗立国时,忽都合别乞领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

元朝以后的15世纪中叶,草原上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其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

但卫拉特与漠西蒙古并不相同,前者是族群类型(可在不同地域演出不同历史),后者是地域类型。

至清代卫拉特蒙古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在清代基本处于现在新疆青海区域。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另一部和硕特部在青海。

和硕特部的首领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子孙,长期在卫拉特蒙古具有特殊地位,长期担任任卫拉特盟主,西藏政权长期由和硕特部实际支配。

但在鄂齐尔图汗时期,由于准噶尔的强势,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与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共为卫拉特盟主,最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鄂齐尔图汗而把联盟变为准噶尔汗国。噶尔丹时期四部共有二十万户,六十多万人。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是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不到十岁时由西藏黄教认定其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第八世化身,被请到西藏达赖喇嘛处学佛法,与后来掌握西藏实权的桑结嘉措是同学。1670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得到达赖允许而还俗,自西藏回到准格尔击败政敌,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

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后,便积极向外扩张。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并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质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两年后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犹如西欧之教皇加冕)。随后他又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

至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早在顺治三年(1646),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因而卫拉特与清朝是主从关系,所以史籍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决心解决日益挑战清廷权威的卫特拉蒙古准噶尔噶尔丹。遂发动三征噶尔丹之役。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败退至科布多。1696年昭莫多(今蒙古国肯特山南)之战,噶尔丹主力军被清军击溃,侄儿策妄阿拉布坦也背叛了他。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他死于科布多(一说自杀,一说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