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丘心客Q

孔子這些年被洗白挺厲害的,現在都洗成白蓮花,洗成了雞湯大師,哎呀,噁心壞了。

孔子確實有很多有益的思想,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鑑。可是面對孔子的問題和不足,也應該實事求是的指出和批評。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至聖先師也不例外。


說回原題,孔子說過這樣的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基礎。

1,十五而志於學。十五歲,青春期,要立志好好學習,努力學會一門將來謀生的手藝。孔子這個時期,本來可以靠力氣吃飯,當一個魯國軍隊先鋒沒問題,可是孔子“不以武力聞於諸侯”,就是喜歡研究周禮,想做一個出將入相的大人物。

現代人15歲在讀中學,基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選擇,所以這句話沒什麼意思。

2,三十而立。三十歲,就該成家立業了,建立自己的家庭,建立自己的事業。其實孔子19歲結婚20歲當官,到30歲就已經是齊景公,晏嬰,老子,孟懿子這些大人物的座上客了,30歲當網紅,孔子做到了!

現代人大都在30歲之前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對象,而不是結交權貴成為網紅。和孔子比事業進步,不是找死嗎?

3,四十不惑。孔子在40歲時,敢於批評權貴的不合理做法,不光是網紅,還是公知呢!這階段,孔子在齊國求官,遭遇晏嬰等人排擠,只好逃走。聽說晉國魏獻子舉薦賢才,大加讚賞,聽說晉國趙鞅制定成文法,大加批評。

孔子在40歲遭遇了失敗,也成了公知,隨時可以出將入相,現代人呢?是不是成了油膩中年呢?

4,五十知天命。孔子50歲時,成為魯國副宰相,執掌大權,可是幾年後被排擠出去,55歲開始周遊列國,傳播他的學說。

孔子說的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爭不過命運,只能當一個教書匠,不能出將入相。50多歲轉型再創業,孔子這也是挺拼命的。

五十知天命,意思是50歲知道自己命裡有什麼,開始新的追求。

5,六十而耳順。孔子60歲時,被人罵做“喪家之犬”,一笑置之。也能接受周遊列國期間遭遇的飢餓寒冷,世態炎涼

六十而耳順,那些退休的人真該學學,退休後什麼都不是了,被人瞧不起很正常嘛!不必要動怒的!

6,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孔子70歲時,死了兒子孔鯉,死了愛徒顏回,也知道了自己快死了。所以,孔子認為自己想做啥就做點啥,想吃啥吃點啥,反正以後沒機會了,只要不犯法就行。

如今70歲以上的老人,真該學學孔子面對死亡的精神。該吃吃該玩玩,但是別犯法!那些碰瓷的老人,想想孔子給你的忠告吧!


歷史知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瞭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孫虛白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就孔子來說,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要“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不過,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並不意味著他相信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亂神”的,他並不認為人們應當匍匐在神靈的面前任其擺佈。那麼他又怎樣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我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顯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與他的積極入世心態相關的。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並不代表我就要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相反,正因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處世的熱情。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在哪裡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麼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不見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另眼觀歷史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前,生命在做加法,過一年就長了一歲,過一年就多了一分期盼和收穫;五十以後,生命在做減法,過一年就少了一年,過一年就少了一分慾望和滋味。曾經的綺思遐想,曾經的意氣風發,曾經的輾轉反側,曾經的天崩地裂,都化成了一縷縷煙雲,消融在雲淡風輕之中……

人過五十萬事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人生也許無意義,但不能無意思。面對古往今來的人類,每一個人渺如蟻群中的一點;面對四十五億歲的地球,人類是個曇花一現的過客;面對茫茫時空的宇宙,地球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但是,只有人類才是宇宙的知音,只有人類才是宇宙的支點,只有人類才是宇宙存在的意義。我思,故我在——因為我的思考,才能認知客觀存在的我,其它動物往往只會對著鏡子狂吠;我思,故宇宙在——因為人類的思考,才能逐步感知宇宙規律的存在,人類才逐漸超離於其它動物而上升為萬物之靈,宇宙之心。僅有動物性的功利需求,生活變成了生存,人生一世也就無異於草木一秋。超離功利需求,或格物致知,或寬容慈悲,或審美觀照,生存就變成了人生,人生就有了意思;越來越多的人有意思,人類、宇宙的存在就有了意義。



但是,知易行難,我們超離於動物的年代太短。太多的日子,我們含辛茹苦孜孜以求——“我要”;太多的歲月,我們臥薪嚐膽嘔心瀝血——“我還要”!滔滔江河千帆競逐,高掛利與名,絞盡智和力。沒有風景,只有距離;沒有你我,只有敵友;沒有得失,只有成敗。

不經意間,我們把日子過成了日月,把日月過成了歲月,然後,漫長的歲月堆積成一圈圈年輪。再到了後來,好像一不留意,密密麻麻的年輪讓人數上半天才能確認,甚至能確認年輪,但確認不了已經

入年輪之中的刻骨銘心。

不是時間跑得太快,而是我們走得太急。我們把一個又一個的終點變成了起點,我們把一個又一個的風景變成了山水,我們咬緊牙關跋山涉水,奔向始終在前方招搖的幸福。也許有人終於完成了所有的指標,但最終發現,幸福還在遠方。也許面臨人生的終點,才有人痛悟:我白活了這一輩子,我攫取的一切,包括我這個人,都將清零,而且,永無重啟的一刻。

其實,幸福不是在遠方招搖的一面旗幡,而是無論日出日落都溫暖心窩的愛,無論春夏秋冬都潤澤心田的美。我們的壽命由老天決定,我們的幸福則由自己做主。活不到壽終正寢可以怨天,過得身心疲憊則不能尤人。



其實,人生完全不需要這麼多的索求佔有,人生旅途完全不必走得如此匆促堅忍。自食其力就無愧於親人,自得其樂就無愧於自己,自在逍遙就無愧於天地。我們是天地間的過客,但我們能躋身於這一過客的行列,甚至能面對此刻的陽光,審視心內心外的世界,這已是億萬年生命奇蹟的傑作。上蒼沒有虧待我們,虧待我們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擠在人群之中,經常感慨人生無常;踩在人群的肩上,也許就能發現,其實人生有常,人生有命——人生就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旅程,只是有人活得懵懂,死得自然,有人活得辛苦,死得不甘,有人活得自在,死得坦然


阿Q說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儘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瞭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人生智慧分享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

一 何為天?

它是由三個東西構成的:

第一是方向

方向就是未來的走向,就像江水,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即前瞻性。

第二是工具

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未來的幾年,VR,各種黑科技,認知技術,基因革命,所有這些都是即將改變我們的工具。

第三是形勢

50歲以上的人,都要了解環境和形勢,要順勢而為,順其自然。

對於一個50歲以上的人來說,要善於看天。

二 何為命?

所謂“命”係指個人先天就擁有的資源,即指:從血緣關係(父母)繼承和遺傳來的家庭 人脈關係 、經濟環境、個人自身的才智天賦等三個主要方面的條件因素。

第一是人脈

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關鍵有多少人認你,而是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和你打交道!

人脈不是有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背後稱讚你,在你落魄時多少人願意幫助你!

第二是經濟環境

是指構成企業或者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經濟政策。

它是影響消費者購買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等。

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

第三是才智天賦

天賦就是天分,是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成長特性。

在某些的事物或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或者天生執念(極大的熱情),而使其可以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高於其它人的速度成長起來,而且有它的獨一性,特殊性。

正如老百姓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

三 知天命,更豁達

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認為天命不可違。

這正反映出:50歲的人生有了一定的積澱,有了一定的厚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0歲的人看待事物更加長遠、更加寬闊、更加淡然、更加豁達。

50歲的人:

學會了愛別人,讓愛如同午後陽光溫暖每個人的心房。

懂得了理解尊重別人,常懷寬容感激之心。感激朋友,是他們給了幫助;感激敵人,是他們讓你變的堅強。

懂得了樂善好施,長於交往。不再“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學會了換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複雜的事情簡單處理。

學會了知足,總有不如你的人,也總有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了腳。

……

這一路走來,如果做到遊刃有餘、可收可發,便抵達了“知天命”的境界。此時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生來病死,一切在你心裡來去自如。

最強的對手就是你自己。一旦你戰勝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此時的你: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大我無我,眾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

50歲,懂得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給自己留下更多的遺憾;

50歲,看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50歲,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50歲,有人感到了失意;

50歲,有人找到了時機;

50歲,有人看透了時局……

你悟到了什麼?

搜索有書共讀加關注,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新鮮內容。


有書共讀

有的人說“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相對於“四十而不惑”來講的,就是“五十而無惑”的意思。我認為此話甚為不妥,孔子從未表達過人生有“無惑”的狀態。

我們可以從現實社會來了解,人到了五十以後,就可以“無惑”了嗎?說的不客氣一點,這是胡說八道。中國有句諺語: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人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這才是常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很有學問的人,他們很低調、謙虛。因為再厲害的人,也不敢說你啥都懂,一些偉人、大家,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學習,怎麼就能說“五十而無惑”呢?

我認為要解釋“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的含義,首先還是要正確瞭解”四十而不惑“的意思。所謂”四十而不惑“,也不是說四十歲你就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更不是說沒有疑惑了。”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你應該想明白人生基本的道理,有所惑而有所不惑;你能抵制外界的很多誘惑,但絕不是說你能無視所有的誘惑。合理的解釋是,正因為你四十歲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你能抵制很多不正當的誘惑。

那麼,孔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在“四十而不惑”的基礎上,到了更高的層次。什麼是天命?說通俗一點,天命就是你這輩子的使命。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你就應該知道你這輩子來到底要幹什麼的了,就應該堅定你的方向不動搖。天命,跟所謂的“無惑”,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同時,我認為“五十而知天命”,也不是說五十歲就應該認命。這是與孔子的思想相違背的。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就是說,你既然已經知道自己這輩子的使命,那就應該全力拼搏、不留遺憾。而不是說,反正我已經盡了力,成不成就聽老天的了。順序不一樣,體現的價值觀完全不同。

我就舉現代的例子,有多少人是五十歲以後才功成名就的?柳傳志40歲創業,50歲聯想才上市,現在70多歲了還在工作。孫宏斌27歲坐牢,31歲出獄,50歲成為房地產大亨,現在正值幹事業的黃金年齡。褚時健71歲被判刑,後二次創業,85歲成為“中國橙王”。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說明一個道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幹到老!

所以,孔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絕對不是有些人說的“五十而無惑”,更不是“五十而認命”。正解是:人到五十歲,就應該知道自己這輩子的使命,付出全部的努力而為之,最後即使不成功,也沒有遺憾。

當然,孔子描述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狀態,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而不是認死理。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孔子的道理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是可以實實在在落地的。


崑崙樵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完此話,大家有沒有想過,八十而什麼?九十而什麼?百歲而什麼?為什麼到了七十就沒有下文了呢?

別告訴我說,古代沒有人能活到百歲。

我倒覺得這是孔子對他一生的總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歲!也許這也是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沒有下文的原因。

我們不妨用第一口吻的形式翻一下孔子的話,有一天孔子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感嘆說:

我十五歲的時候一心求學,十五年後我著書立說,然後遊歷各國,增長見聞,豐富自己,四十歲時候,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用另一個我來看我自己,我發現這也許就是我的天命吧,從我著書立說的三四十年間,總是有人問我一些問題,有的質疑我的學說,我都像舌戰群雄一樣,一一解答,甚至辯論,六十歲的時候我不再這麼激昂了,我更習慣了聽大家說,不管說的是好的還是壞的,七十歲的時候,我想留一些時間給我自己,只要不違背社會規矩法制,我想遵從我的心,我的心讓我幹嘛,我就乾點啥!

大家覺得這樣說是不是更合乎情理呢?

知天命,孔子只是表達了他在七十歲的時候,用七十歲的心態看他五十歲的狀態,這個狀態我們普通人多多少少也會有所感悟,五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很多人在那個時候都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就是另外一個你開始審視這一個你,你會問自己很多問題,比如,我這一生怎麼樣,我還能怎麼樣,我將來怎麼樣。。。

孔子並沒有表達“天命不可違”的意思,天命不可違,也不是孔子說的,也沒有表達要順應天命的意思。這些都是後者根據自身經歷加上的!

如果說,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上天讓他著書立說,教化眾人,那麼他為什麼六十而耳順呢?他應該聽了就得說教,對錯誤的要指正啊!如果孔子對別人的好的壞的都耳順,又怎麼能完成上天賦予的天命呢?這不是矛盾嗎?

所以我更傾向於,去除我們的認知,就簡單的理解為孔子對一生的總結!

再說下“七十而從心所欲”,如果翻譯為,七十歲的時候,想幹嘛就幹嘛,那請問孔子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不是一直這樣乾的嗎,就像著書立說,教化眾人,他也一直在做!沒必要在七十歲的時候,再特別強調這個事兒吧!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想多了,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意思進去,反而誤導後人!

當然我也是猜測哈,拙見拙見!



行走的糖果


五月艾草葉兒香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不說而已,一說可能三歲小孩都能理解了。天命簡單而言就是命運,是天意,是人不能掌控的東西,冥冥中自有定數。“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對自身的經歷有感而發,不是嗎?大家記不記得孔子“五十而學易,韋編三絕”。也就是說孔子是從五十歲開始學習易經,從易經學習中感悟出了人生哲學,如何做人,當然也包括易經中的命理成分。所以他說的五十而知天命是跟他五十歲開始學易經是有必然聯繫的。我沒有去參考他人如何解釋,這只是我個人的聯想而已,由此我還不經意的聯想到:或許只有像孔子這類少數有智慧的智者才能在五十歲知天命,普通人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很多人可能甚至到死那一天還沒能知天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