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导读:

一老板与主管商量:你现在每月5000元,加双薪65000元,现在我想每个月发你4000元,年底按标准25000元(须达到95分)发,总数是73000元,干不干?这是一家企业老板亲口告诉我的“年薪”制。

以年度为单位评价员工表现与激励看似很合理,可这都是事后诸葛,员工每天、每月的工作成果与及时激励远比年终评价更有意义。年目标是天、周、月目标成果合计,目标周期越短,成果肯定越多。企业一方面要将激励长效化,一方面还要关注激励的短期化,这才能相辅相成、长短兼顾。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马云说过,员工离你而去只有两个原因:

1、钱发少了;

2、心委屈了。 为什么优秀人才最容易流失?

一谈到格局,很多老板都说:我很有格局,企业做得好,自然愿意和员工分钱分享,每半年加一次固定工资,各种补贴、福利待遇全都有。

结果,一年两年过去了,企业员工的工资不断的增加,而员工的工作状态、价值却没有相对应的表现出来,导致老板对员工的看法逐渐产生了不好的看待,最后没做出企业想要的结果,反而公司利润越发减少,人也走了。 传统薪酬模式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1、员工收入增长幅度太慢,对有目标有追求的优秀员工来说,跳槽加薪更快;

2、对平庸的员工来说,工资却提高了,价值没提升,只会增加企业成本,由资本变为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老板明明加了工资,该走的还是会走,留下的还是没状态,没做出企业想要的结果。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常见的薪酬设计错误做法

1、业绩分阶梯进行提成

很多老板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会用这种方法:月营业额做到100万,提成为3%;做到150万,提成为4%,做到200万,提成为5%。

这种方式会让员工之间形成小群体,私底下进行暗箱操作。所以请慎用!

2、同级同薪酬

比如同样是经理级的职位:人事行政经理,财务经理,销售经理,采购经理,同样级别的都是一样薪酬。这样的方式只会让有能力优秀的人才离你而去,留下的只是那些平庸无作为的员工。

解决方式:增强工资的幅度,让有能力的人赚的更多,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进步氛围。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3、只给管理者发团队奖

例如:业务员的提成是15%,管理者只负责带团队,然后下属的业绩中提取5%作为自己的提成。这样算起来,很多管理者都不会愿意担任这样的岗位职务。

4、固定直接转绩效制

从整体工资中拿出10%-30%作为绩效工资,很多员工都认为是老板变相克扣工资,降工资的方法。这无疑会让绩效走进死胡同里。

5、完全固定薪酬制

即是没有提成,激发不了员工的积极性,是大锅饭的形式只会把员工培养成懒人,最后成为企业的负担。

6、工龄工资制

每年固定的给员工100元作为工龄工资,假如工作到50岁了,这时候,无论从生产力、创造力都不及年轻的新员工,但工资反而比他们高,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企业要如何做好利益分配?

首先,要厘清企业应该分钱给谁,分钱的依据、标准是什么。

  • 直接创造产值、利润的人;
  • 直接创造价值的人;
  • 间接创造产值、价值的人;
  • 当下创造产值、价值的人;
  • 未来创造产值、价值的人;
  • 独立创造产值、价值的人;
  • 共同创造产值、价值的人。

其次,对不同岗位、层次、需求的员工要采取对应的薪酬方案,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避免固定薪酬模式。

然后,要想办法规划分配次序。分配越直接就越有效,分配次数越多,关注的点与面就越丰富。

最后,做好分配预算,分割好各自的利益蛋糕。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绩效激励做到位,员工动力自然足

不以正激励、奖励为导向的绩效模式,最终必定会走向失败的结局。很多老板做绩效,往往都是想着如何去考核员工、压制员工,每年都会订很高的目标让员工去做,一旦完成不了的话,工资就会减少。导致员工一年比一年累,但工资却不见增长了多少。

学习绩效管理,尽在《绩效核能》这本书,书中具体的涵盖了激励性的KSF薪酬模式,PPV模式、积分式等实操内容和案例,想要深入学习的建议点击链接购买本书!内附十个行业案例,并且送内部企业内训学习视频!

购买此书,您可以获得特别的馈赠:

1、朋友圈每天的干活知识分享;

2、KSF薪酬全绩效和OP合伙人学习视频;

3、免费解答薪酬绩效考核的困惑。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KSF薪酬绩效案例分享:某生产管理KSF薪酬设计—经理岗位

原来马云对薪酬绩效方案的设计也是这样想的,看后才知套路深!

欢迎评论交流,私信咨询更多薪酬绩效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