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之中綻白花

我最早知道昌邑藍印花不是在山東昌邑,而是在江蘇南通。藍印花的起源在南通,影響廣泛。為此,南通特意建了一座全國唯一的藍印花博物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來參觀。這座博物館兼收幷蓄,不但展出南通藍印花,宣傳它為中國印染事業做出的貢獻,也對其他地方的藍印花進行概展,其中就有昌邑藍印花。我對藍印花的知識一知半解,只知道在江南和福建藍印花在民間盛行,在印染行業佔有重要地位。對山東昌邑藍印花的確不瞭解,需要好好補課。

從江南水鄉回來,查閱資料,拜訪業內人士,終於對山東昌邑藍印花有了膚淺的認識,瞭解它對推動地方經濟做出的貢獻,對推動民間傳統印染技藝做了許多有益工作。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有一種“蠟染”技術,所謂“蠟染”,就是把蠟繪於布上,按照事先設計,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之後進行染色。染完色再把布料上的蠟去掉,將圖案顯現出來。這一技術先傳到江南地區,形成了藍印花。江南的藍印花又稱靛藍花布,距今有一千三百年曆史。藍印花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可以大批量把白布染成藍印花,很快就推廣開來。

靛藍之中綻白花

昌邑製鹽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鹽業一直是昌邑的重要產業。古代製鹽、販鹽、售鹽都是官府統治專營,民間從事這項活動受到嚴厲制止和打擊。但因走私鹽賺大錢,還是有人鋌而走險。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把昌邑鹽偷運到江南販賣,獲得超額利潤。 這些人再採購當地特產,像茶葉、絲綢等運回山東,一來一去都不跑空,賺的錢更多。採購的當地特產中就有藍印花。開始採購量不是很大,因為山東人對這種藍印花還不太“買賬”,銷路也不是很好。後來藍印花在山東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物以稀為貴。藍印花少,受到官吏女眷的青睞,做成小襖和頭巾穿戴,引起很多女人效仿,用先現在的話說就是引領時尚。造成藍印花供不應求,價格也飛漲。

藍印花求大於供,讓走南闖北的昌邑商人嗅到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為何不在昌邑本地建立印染作坊,大量生產藍印花呢?於是幾家大商戶聯手,從江南引進設備和印染藍印花的工匠,在昌邑本地生產藍印花。有一首古詩曾這樣形容當時印染作坊的景象“藍靛缸中撈明月,星光之下百架竿。”意思是說,印染藍印花的工匠在夜間都要加班,天上的月亮映照進染料缸裡,晾藍印花的架子排開上百尺長,可見當時的規模有多大。

藍印花印染技藝在昌邑推開後,很快就輻射到周邊地區,近到青島、濰坊,遠到濟南、德州,又擴散到河北、河南。伴隨需求的增加,用原來的印染工藝生產藍印花難以滿足市場,必須進行改革。要不要改革,怎麼改革,面對這些問題,昌邑的藍印花作坊有過激烈的鬥爭,有的合夥人因此散夥,阻力很大。

靛藍之中綻白花

據說,有一姓田老闆開的印染作坊,決定第一個“吃螃蟹”,進行藍印花印染技藝改革和創新。他集合多位高水平藍印花印染工匠,在自家作坊裡進行改革實驗。首先進行改革的是將蠟染所用的蠟改為其他材料,這是因為,蠟染的蠟本地不生產需從外地採購,增加了運輸和儲存成本。在印染完成後,除掉藍印花上的蠟比較費時費力,影響生產進度,必須找到一種替代品。印染工匠們先後實驗了多種材料都不理想,改革很不順利。

有一天,有一個工匠因為家父生病,要提前支取自己的工錢。他到賬房去領錢的時候,經過院子,看到兩個丫鬟正打袼褙。袼褙是做鞋底用的材料,主要用廢布料做成。做法是在一張木板上先刷漿糊,然後把廢布料平貼到漿糊上,然後在廢布料上再刷漿糊,再往上平貼廢布料……刷一層漿糊貼一層廢布料,循環往復要貼十幾層廢布料。貼好後在太陽下曬乾,把袼褙從木板上揭下來,就可以使用了。這個工匠看到此景,腦袋忽然靈光一閃:如果用漿糊代替印染用的蠟,效果一定不錯。他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印染作坊的掌櫃,馬上進行實驗。經過幾個工匠的反覆研究、試驗、改進,最後終於製成了用石灰和豆麵調成的糨糊。做漿糊的材料容易採購,塗抹在布料上時操作容易。僅此一項就節約不少成本。

藍印花在印染花紋圖案時,先將花版鋪在白布上,用石灰和豆麵調成糨糊,以毛刷蘸糨糊刷在花版圖案空白處的白布上。曬乾後,將布對疊起來,圖案朝外,放入藍顏料染缸裡。根據需要,可以染數遍,分別得到從淺藍到黑藍不同顏色。染過之後,將布晾乾,搓掉石灰和豆麵做的漿糊,白色圖案顯現出來。這就染成了藍底白花、清晰爽目的藍印花。這項印染材料改革的成功,大大激發了印染工匠們的積極性。很多原來認為藍印花材料不可能改變的人也轉變了認識,積極參加藍印花材料和技藝的改革。

後來,昌邑的印染工匠們又借鑑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技術,發明了鏤刻花版技術。他們將各式各樣的圖案鏤刻在木版上,如同印刷一樣,使布上的白花標準化、定型化,避免了蠟染圖案的隨意性。

鏤花版是昌邑藍印花生產中的一項關鍵性工藝,而製作花版之前的圖案設計更是一種決定花版價值的藝術創作活動。他們製作的花版圖案造型美觀,花紋雕刻細膩,印花清晰,結實耐用。花樣多取材於天然花卉中的牡丹、荷花以及梅蘭菊竹等,再配以蟲魚鳥獸。老百姓喜聞樂見,非常受歡迎。製作花版,先要用毛頭紙7層打成紙殼,曬乾後,將設計好的圖案描在紙殼上。然後根據圖案形狀,分別用方、圓、長、扁等各種刻刀將圖案部分鏤空,使紙殼成為花版。最後用桐油油漆三遍,晾乾後即可使用。這種改革不僅規範了藍印花的白花圖案,重要的是提高了印花速度,大大提高了藍印花的產量。從此,昌邑藍印花銷路打開,影響也越來越大。

靛藍之中綻白花

嚐到改革甜頭的藍印花工匠不斷推陳出新,此後又推出一種將白布印染成藍底白花雙色布的新工藝。這種獨特工藝技術生產的花布色調明麗、圖案精美,既有製作服飾實用價值,又是賞心悅目的工藝美術品,深受人們喜愛。這種具有昌邑地方特色的藍印花被命名為“昌邑藍印花”。不但在山東打出名氣,北京、河北、河南、安徽以及東北三省的客商聞風而來,購買“昌邑藍印花”。這也帶動了昌邑本地的住宿和餐飲業,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店鋪的招幌,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印染花版的產生,解決了藍印花繪畫困難,促使昌邑藍印花染坊快速發展,大型染坊近200家。有的村莊幾乎是家家戶戶從事與印染相關的工作,晾藍印花的架子能排列三四里地,可見當時的藍印花規模有多大。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民不聊生,工商業凋敝,昌邑藍印花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藍印花染坊紛紛倒閉。沒有倒閉的也縮減規模苟延殘喘,勉強維持生計,昌邑藍印花一蹶不振走下坡路。日本侵佔青島時,有一個日本兵在一家小布店裡偶然遇到昌邑藍印花,愛不釋手。原來,他入伍前是一位大學老師,專業是研究民間工藝美術。他打聽到這種風格獨特的藍印花是昌邑生產的,很想到昌邑參觀印染藍印花作坊,親眼看看昌邑藍印花是怎麼生產的。可惜作為軍人身不由己,一直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

改革開放後,有日本客商來到昌邑,專門打聽昌邑還有沒有藍印花作坊。原來他是當年那個日本兵的兒子,為了實現父親的夙願特意來到昌邑,為的就是替父親親眼看看藍印花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開放市場引進來,搞活經濟走出去,給昌邑藍印花復興提供了機遇。作為山東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昌邑藍印花開始拋頭露面進入國際市場。還參加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受到許多業內人士關注,昌邑藍印花這株民間藝術之花沐浴春風綻放,深受好評。

靛藍之中綻白花

最近幾年,伴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重視,昌邑藍印花和其他優秀傳統民間工藝一樣,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不但有專門的生產工廠,有專門做經銷的貿易公司,有關部門還組織昌邑藍印花技藝傳承培訓班,註冊地理標誌商標。昌邑藍印花的影響越來越大,走的越來越遠……

昌邑藍印花,一朵蓬勃綻放的民間工藝奇葩越來越豔麗,越來越芬芳。它是昌邑的驕傲,也是山東的驕傲!

  • 徐明卉
  • 山東電影家協會會員
  • 成人組
靛藍之中綻白花

主辦: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協辦:山東省作協 澳洲山東同鄉總會 澳中文聯

法國山東商會 德國山東同鄉會 加拿大齊魯同鄉會

執行團隊: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