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正宗的西昌彝族燒烤,餐具都很有特色

人的口味,受生長環境的影響最甚,特別是小時候家庭喜愛的美食,常常成為你此後的念想,令你終生難忘。

我的家鄉在大涼山,那裡山高水清,一年四季都很涼爽,而冬春時節的早晚比較冷一點,家家戶戶都會備一個火盆,給老人小孩取暖用。

尋常人家夜晚時往往圍坐火盆邊,將土豆、玉米、麵餅等放入火盆裡烘烤,其間或聊家常,或暢飲自家釀製的包穀酒,自得其樂,平日裡這種粗獷簡樸的民間飲食方式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由此也誕生了後來火遍大江南北的火盆燒烤這一美食。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脫胎於當地民間的“火盆燒烤”,開始出現在西昌的街頭和邛海景區湖邊:一張中間被挖空的矮木桌,桌下放置一個搪瓷盆製成的簡易火盆,桌面上再放一張鐵絲網,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放在鐵絲網上炙烤。漸漸的西昌燒烤方式開始多樣起來,有邛海烤魚烤蝦、彝族特色燒烤、串串燒烤、網網燒烤、火盆燒烤、竹籤燒烤等,燒烤特色菜品也越來越多。

所以,在大涼山,每天夜幕降臨,邛海邊、小漁村以及縣鄉山村等地,皎潔的月光下坐滿了人,大家圍著一個大大的炭火盆,長長的竹籤上掛著大塊的肉,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放感覺油然而生。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近幾年,夜生活的興起,讓西昌火盆燒烤一下就佔據了川渝各地的美食攤點,這個來自下里巴人的“土燒烤”為什麼能這麼快就受到嘴巴刁鑽的都市人人喜愛呢?

味道!

究其火爆的原因不得不說確實是火盆燒烤的獨特味道征服了大家。

正宗西昌火盆燒烤的招牌菜品,全部源自涼山,而每家必備的“鎮店三寶”都是烤小豬肉、烤小腸和烤犛牛肉。烤小豬肉選取的食材,必須是涼山農家自養的高山小黑豬,小豬要養足三個月以上,但體重又不能超過25公斤,因為這樣的小豬肉烤出來,才能做到口感軟滑而不失咬勁。豬小腸的選材也有考究,必須是從屠宰場買回來自己加工過的,因為用來燒烤的豬小腸,既要清洗乾淨,又不能撕掉腸內的肥油,這樣烤出來油脂才夠足,味道也才夠厚。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西昌燒烤中最具特色的烤小腸

火盆燒烤的蘸料也很有特色,都是用幹碟子,一般會在烤桌上放兩個土罐,一個放幹海椒面,一個放“豆粉”。“豆粉”裡面不僅有炒香的黃豆粉,還有芝麻粉和花生粉。對那些口味重的食客,店家還有各種佐料自選添加。大口吃肉之後,老闆還會端上一碗香氣四溢的酸菜湯。大涼山彝族的酸菜有別於我們常見的用大白菜、大芥菜、雪裡蕻等醃製而成的酸菜,他們的酸菜是用高山雪地裡凍了後的蘿蔔梗葉煮熟,風乾後而成,是十足的綠色食品。而酸菜味道並不太酸,還能在裡面吃出淡淡的菜香,一碗下肚,口齒生津,整個人都清爽了很多。 我一直也喜歡吃燒烤,一是因為那是家鄉的滋味,已經侵入了骨髓,離不開它;二是一直覺得炭火烤炙才能激發出肉的原滋原味,牢牢地鎖住肉的鮮嫩。特別是略帶點油脂的五花肉,一定要烤到滋滋爆油,整片入口,香得很。重慶也有不少比較正宗的西昌火盆燒烤,工作的勞累後的夏夜,經常和朋友們去吃肉喝酒,興致起來,一曲曲地道的彝族《祝酒歌》、《酒歌》就唱起來了,一瞬間也有回到了家鄉的感覺。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烤小豬兒肉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西昌燒烤特色的蘸料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彝族酸菜湯

火盆燒烤,魂牽夢繞的家鄉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