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使我國農業前途光明

一、農業物聯網與智能技術發展背景與現狀:

農業信息技術是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把信息作為農業生產的要素,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和應用,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經濟發展。

農業信息化是以農業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產前決策信息化、產中生產過程信息化、產後市場流通信息化。從農業信息化工程的角度而言,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各類農業軟件平臺建設、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等核心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現代高新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的三大核心技術——這就是使得現代農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作為生產要素貫穿產前、產中、產後,發揮了知識傳播、信息制導、科學決策等關鍵作用。

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使我國農業前途光明

二、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的指標體系中也明顯佔有較大份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已滲透到農業種植資源、動植物育種、作物栽培、畜禽飼養、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各個研究領域,極大地拓展了農業科學研究、農業生產的領域和範圍,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程度。

2、使高技術密集型的農用智能機械進入生產領域。如在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施肥機等農用機械上安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採用農用智能機器人收穫農產品,使用農用飛機進行施肥、施藥等。

3、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原則下,通過精確施肥、施藥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工製品使用量。

4、對輸水灌溉工程、灌溉技術和設備進行改造,在大力發展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噴灌、滴灌、噴微灌、滲灌等灌溉技術的基礎上,配以無線傳感網絡、自動化控制設備,實現農田精準灌溉。

5、運用智能控制技術和設備,人工創造動植物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條件,進行高度集約化生產,如無土栽培技術,全自動化養殖技術,全部生產環節均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裝置自動完成。

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使我國農業前途光明

6、管理和運行機制現代化,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佈局區域化、生產過程專業化、生產管理企業化、生產服務社會化水平。

7、農民文化素質現代化,通過各種信息傳播渠道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改變農民思想觀念,使農民既具有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技能,又具備經營現代化農業、駕馭市場農業的能力。

農業信息化已成為現代農業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農業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傳統落後的面貌,有力地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全面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現代農業持續高效發展。

三、農業物聯網集合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模式:

1、以美國、加拿大等國為代表發展3S技術——精準農業物聯網,其特點為:3S技術、智能化高度發達,農場主文化程度高,經濟收入高,集約化程度高。

2、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設施種植物聯網,其特點為: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發達,土地短缺,工廠化管理,農民文化程度高,經濟收入高,集約化程度高。

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使我國農業前途光明

3、以荷蘭、丹麥等國為代表——設施養殖物聯網,其特點為:以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和高效率著稱,已成為其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丹麥豬種改良,荷蘭母豬飼養與管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養豬王國。

4、我國多模式並存——精準農業、設施種植、特點是:農業3S技術、智能化等核心技術缺失,多模式並存,農民經濟承載力脆弱、文化水平低,集約化程度低。

農業物聯網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支撐,是農業現代發展的突破口。對探索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模式和發展我國現代農業意義重大、深遠。

四、農業物聯網集合信息化技術體系與進展:

1、技術體系:

農業物聯網技術體系按照“全要素、全過程、全系統”理念,在行業、過程、品種三個維度,實現平臺的表達、設計與部署,可擴充、可繼承、可演化;向上平滑擴充至國家平臺,水平推廣至各省級平臺,向下支撐縣域平臺、行業協會平臺與企業應用平臺。

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使我國農業前途光明

2、技術集成:

集成雲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建成全要素資源集成中心、全系統專業支撐平臺與全過程行業示範平臺,實現了存儲、計算、數據、知識、系統、工具資源共享共效。通過對知識表示、推理機制、體系結構、知識獲取、技術集成等方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構建農業智能系統的技術體系;採用構件技術、網絡技術、Agent技術、語音技術、可視化技術、通用應用框架二次開發技術等,研發農業智能系統開發平臺,集成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計算、數據挖掘、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智能技術,開發實用傻瓜化的農業智能系統。

3、發展機制:

引入創新2.0模式,建立面向用戶、需求導向、多方參與、持續改進的農業物聯網創新研究環境,形成政、產、學、研、用協同共建機制,提高平臺可推廣與可持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