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歷時14年建成。它規模宏大,佔地7.2平方千米,建築面積為1.5平方千米,有房屋9000多間,黃色琉璃瓦屋頂、藍色護城河和紅色圍牆把它與外界隔開。從建成到封建帝制結束,近500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繼位。它是一座壁壘森嚴、巍峨壯觀的宮殿,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最大的歷史博物館。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的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是故宮的的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故宮可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二者界線在乾清宮,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前朝和內廷的建築無論從風格和功用上均不相同。前朝高大寬敞,富麗堂皇,是皇帝會見群臣、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而內廷的房間相對狹小緊湊,是皇帝皇后及嬪妃生活起居的地方,並且後廷宮院等級分明,都體現在建築規模、形式、間數、層頂裝飾及所在位置上。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故宮的前朝包括最南端的故宮的午門,後面的太和門及所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保和殿北面就是故宮的“內廷”,這裡是真正的皇家禁苑。從前到後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官、御花園。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乾清宮是進入乾清門內的第一個內廷大宮殿,正中設有寶座,分東西暖閣,是明、清兩個朝代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場所。明代皇帝14位都住在乾清宮。清代皇帝自乾隆住到了養心殿,後來便一直住在那裡。但有一項慣例沒有改:皇帝無論駕崩在哪裡,遺體必須停放在乾清宮,以示“壽終正寢”,因此乾清宮仍是皇帝的的“正寢之所”。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清順治二年(1645)則按著滿族的風俗習慣重新改建,宮內格局完全依照瀋陽清朝故宮清寧宮的樣式佈置。內有東暖間,這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寧宮與乾清宮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對應的。易經中,乾對天,主陽;坤對地,主陰。清、寧二字都是安定、祥和的意思。坤寧宮在明代就是皇后的寢宮。雖然到了清代,情況有所改變,但坤寧宮仍是“正宮”。

帶您領略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風采

紫禁城歷經500多年,是封建社會帝王統治的歷史見證,其傳統的建築藝術和豐富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