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與淮揚菜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淮安城內駙馬巷,童年時代,喝著故鄉的運河水,吃著“以和為貴”的淮揚菜而長大。“川廣自源,成人在始。”淮安傳統教育,注重自小正志慮,端形體,養品性,無不先從就餐入手,約有十數條規矩,儼然出使入相上國宴的標準。少年恩來還常到文通塔下挖薺菜、灰條菜,看蕭湖上採蓮打魚起蒲摸蝦,幫乳母蔣媽媽磨豆腐……不僅從一飲一食中,汲取了成長所需的足夠營養並鑄就強健的體魄,而且豐富了審美情趣和創造性才智,塑造了博愛的情懷、堅強的信念和高尚的人品、高雅的氣質。那些帶有濃郁地方風味的菜點,不僅使他領略了淮安飲食文化的絢麗多姿,初享了淮上美食如歌如畫的怡然童趣,而且化作絲絲鄉情、縷縷鄉夢,伴他走過異國他邦,走過長征苦旅,走向紅巖梅園,走向中南海、人民大會堂,走遍塞北江南祖國大地,走遍五大洲與四大洋。

喜愛家鄉菜

周恩來的乳母蔣江氏是地道的淮安郊區農民,善種蔬菜,會磨豆腐,能做一手可口的淮揚菜。12歲的周恩來離開故鄉淮安以後,66年間,都始終保持著喜食故鄉淮揚菜的飲食習慣。他少年隨伯父到鐵嶺、奉天求學,當時生活條件很差。那裡的水發蘑菇和豆製品很便宜,周恩來曾在乳母家學會做豆腐的手藝,於是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碗蘑菇豆腐羹,口味和家鄉的“平橋豆腐”差不多,非常適口。

周總理與“淮點三絕”

“淮點三絕”包括三種淮安傳統經典小吃:“蟹黃湯包”“燙麵餃”和 “淮餃”。周恩來總理幼時生母、嗣母相繼去世,父親遠出謀生,將他寄在龔姓表舅家附館讀書。十二歲初度,表舅媽親自做了一盤燙麵餃給他過生日。直到半個世紀後,他對龔表姐提起這段感傷而又溫馨的往事,還記憶如昨。1960年4月,周總理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同志時,還關心地詢問文樓經營狀況,希望蟹黃湯包這一傳統的經典美食,能夠發揚光大。

周總理在法國開辦“中華豆腐坊”

到巴黎勤工儉學期間,當時旅歐經費奇缺,周恩來和學友們商量,做豆腐是個冷門,一方面可以在異國他鄉推廣中華飲食文化,一方面還可解決留學生的伙食並籌集經費。於是,他們就在巴黎拉丁區辦起了“中華豆腐坊”。當時法國人不瞭解豆腐的吃法和特點,周恩來到餐館酒店示範烹製“平橋豆腐”。他一面示範掌廚,一面向食客介紹中國菜餚的獨特風味和營養價值,不少歐洲人很感興趣,這也是淮揚菜傳播海外的一個有趣故事。

周總理與淮揚菜

平橋豆腐

周總理的飲食習慣

曾在周恩來家中執廚的安振常師傅介紹說,周恩來喜歡吃的菜餚及麵點有:平橋豆腐、青菜炒香菇、拌脆鱔、番茄魚片、鯉魚蘿蔔湯、紅燒獅子頭、薺菜春捲、淮安湯包等。家庭廚房裡烹製的“獅子頭”,即淮安肉飥子,一般是將鮮豬肉切成蠅頭大點的肉末,佐以作料,炸制而成,然後襯上黃豆芽或大白菜,他認為這道菜最下飯。還有一道淮揚名菜叫眉毛飥子燴海參,營養價值高,味道也特別鮮美,曾在西花廳作客的港澳臺胞和外國友人也特別青睞。周恩來要求禮賓司在國宴菜譜中特意加上這道菜。

周總理病中飲食調理

周總理與淮揚菜

國宴獅子頭

鄧穎超與淮揚菜

作為終身伴侶和親密戰友,鄧穎超對周恩來飲食生活習慣十分熟悉,也很喜愛他家鄉的淮揚菜。極富母愛情懷的鄧媽媽,自住進西花廳直到去世前,每逢春節,總要預先從自己工資中拿出錢來,交供應科買來一些豬後腿,請廚師精心做出許多“欽工肉圓”,分贈曾經撫育過的眾多革命烈士子女及身邊的工作人員,寄託傳統的“團團圓圓”之意。欽工肉圓與肉飥子在加工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肉糜不是靠斬而是撲出來的,專用工具是一塊寬約二寸有奇、長約尺餘的特製鐵板。只有功夫到家,製法如式,才能“甩過牆頭跳三跳”。

“開國第一宴”

淮揚菜走入國宴,始於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招待宴會。“1949年9月30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當晚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招待晚宴,就是張文顯、孫寶仁等淮揚菜烹飪大師備料進京主理。宴席的第一道熱菜為淮揚菜軟兜長魚,但事先草擬的頭道熱菜卻是與其並稱“淮炒雙峰”的另一名餚:“白袍蝦仁。”高岱明說,原來,蝦子要用薑汁餵食後去殼,要的就是乾淨新鮮,當運送食材的卡車趕到北京時,從洪澤湖捕撈的大青蝦已是奄奄一息,這樣的食材怎能符合淮揚菜取材鮮活鮮嫩的標準?於是,由鱔魚製成的“軟兜長魚”便代為第一道正餐熱菜被捧上了餐桌。次日,即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600餘位賓客參加的第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北京飯店和淮揚風味“玉華臺”飯莊的廚師製作,依然使用了以淮揚菜為主的菜品。當時選擇淮揚菜應是因為其口味適中,北方人、南方人都可以接受。從那以後,國宴上基本都是以淮揚菜為基準。

周總理與淮揚菜

1972年2月21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國宴,招待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

周總理與淮揚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