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鄉村記憶:摸螺——多少人難忘的童年回憶!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田螺和河蚌)

人越大,有了一定閱歷後,做事會更謹慎。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越來越害怕危險,怕出事。比如,你說池塘有很多螺,現在可以任我“摸”,我都會考慮這有危險的,而不敢去嘗試!但是,“摸螺”這活兒,在我的童年時代,真是做得多了。雖然我從小到大,都不是一個粗野膽大的人,可我還是做了粗野膽大孩子才敢做的摸螺行當!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新華還處於農耕時代,小孩在廣闊的農村天地自由成長,出門口不遠,就是池塘。而那個時候的池塘啊,很髒的。村民養豬、養牛,洗豬糞桶,在池塘解決;村民牽牛在池塘喝水,牛糞就落在池塘。

站在今天的角度,這樣的池塘環境,十分不適合游泳。可在當時,村中的孩子,卻不管這些,都斗膽在池塘游泳。大環境使然下的那年代,家長為了生計,都忙得焦頭爛額,沒有多少心思管小孩。而充滿豬糞牛糞味道的池塘水,卻很適合石螺生長,故而小孩除了游泳,也會趁勢“摸螺”。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在池塘裡摸石螺,是我們那代人最深刻的童年記憶。石螺,最喜歡生在池塘邊的石壁上。摸螺時,水都浸到嘴邊,小孩閉緊嘴巴,只為了不讓髒水入口。可水下情況是看不見的,什麼情況都不清楚,只能挨個摸著石縫碰運氣。石壁每個縫隙裡,都不會放過。

小孩不怕髒,不怕死,不怕風險。具有農村經驗的人都知道,池塘石壁裡,除了有石螺,一些小魚小蝦,還有水蛇的。手在水下摸來摸去,一旦不慎,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村民很多東西,比如玻璃之類的雜物,都會隨手扔到池塘裡,腳板碰到尖銳物,也容易被割傷。

但事實上,在那時候,沒有那個小孩會想到這些問題。小孩年少,所以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畏;因為無畏,所以大膽!猶如我,當時就是那群摸螺小孩的一員。

可今天,在世上行走時間長了,到了一定年紀,越害怕行差踏錯,越來越沒有年少的無知無畏的那種衝勁,反而多了很多顧慮,會有前怕狼後怕虎的心態。而小孩,他們覺得這做,是快樂的,是好玩的,是刺激的。他們肯定不會如大人那樣從危險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這方面角度看,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除了摸螺,小孩還喜歡在池塘底摸河蚌。河蚌喜歡長在池塘底的淤泥中,摸河蚌有一個竅門,用腳踩淤泥,踩到硬物,橢圓形的,就可以確定了是河蚌。空的河蚌,一般殼比較脆,踩上去不會滑。確定硬物後,然後再扎到水裡,用手摸上來!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包產到戶,村裡的果樹、池塘,都實行承包制。因此,池塘也不是“無主池塘”,是給村民承包了。村民承包後,養魚養蝦。池塘裡的石螺,也都屬於承包戶,塘主也是不準小孩摸的。

不過,話雖如此,承包人不可能24小時都看著池塘,小孩也不管池塘是有主人的。小孩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他們需要尋求一種打發時間及精力的愛好,而摸螺,還可以滿足口欲呢。所以小孩總愛相約在一起,找準機會,一旦發現池塘主人不在,就下池塘摸螺。

附近的池塘摸完了,就去遠點的。在今天,建設北路和京廣線夾著的廣闊地帶,現在都城鎮化了。但在過去,這裡是水稻田,是荔枝林,是菜地,是溪流,還有很多池塘,完全沒有看不到一點城市的影子。我村的小孩,常會相約到今天的三華村那裡的池塘,趁人不備,偷偷下塘去摸螺。

當然了,會有專人放風,一旦看到塘主人過來,就吹口哨。塘裡的人聽見,立馬上岸,拿著塘邊的衣服,就跑。塘主人看到人走,指著背影大罵,罵完了,以為小孩不再來了,回家。小孩看到他走遠,又折返再度下塘摸螺。

石螺摸回來,很快會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的。用井水養石螺一天,螺會吐出肚裡的髒東西,這樣才能沒那麼重的泥味。把螺洗乾淨,放兩到三勺鹽去攪拌,再用水洗乾淨,然後用鉗子把螺的底部鉗走,這樣煮熟螺後方便吸吮食用。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做螺這道菜,可以蒸,可以炒。在八十年代,更多是蒸螺,因為可以節省燃料(當時主要是曬乾的稻草)。放些蔥、蒜、豆豉、鹽、豉油等調味料品,蒸熟後,汁還可以撈米飯,美味可口,不自覺會多吃一碗飯。

當然了,現在的人,更多是愛炒螺。把鍋子燒熱,倒進油,把蒜、蔥(喜歡的,也可以放辣椒)放進去爆香,緊接著倒入鉗好的螺,不斷翻炒。炒的差不多,就放紫蘇(紫蘇葉炒螺,是絕配,可以去螺的腥味),適當放點清水,這樣更能帶出螺的鮮味。差不多好的時候,適當放點鹽,不久,一碟和味炒螺,大功告成。

這是童年最值得懷念的味道之一!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童年,這些關於螺的場景,真是刻骨難忘,是滿滿美好的的回憶。小孩覺得很快樂,而快樂往往和這些事情(摸螺、美食)緊密聯繫在一起。

可現在,農村都變成城中村了,池塘消失了,溪流不見了,早沒有石螺生存的土壤了。

還去哪裡摸螺啊!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注: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