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將取代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細節罕見曝光1/17

查看原圖圖集模式

近日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的《創新中國》系列紀錄片的第五集《空海》中,介紹了中國將建成怎樣的空間站和深潛器,中國空間站重要部分罕見曝光。從2020年發射第一個核心艙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迎來“高峰期”。這兩年間將有三四次載人航天飛行,每次駐留時間從3個月到6個月不等,驗證未來空間站提出的“每半年一輪值守”。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2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3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4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5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6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7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8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9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1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2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3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4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5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6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7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1-18

在不久前舉行的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2022年冬奧會東道主進行的8分鐘表演中,“中國空間站”首次亮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也正是中國空間站建成之時。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這幾天,在天津航天城的這間廠房裡,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正在做相關的測試工作,這也是中國空間站第一次向我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 張昊:這個就是空間站的核心艙,它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主要對咱們整個空間站的飛行的姿態,還有動力性,還有它的載人環境等等這些進行一個控制。這塊是大柱段就看比較粗的,主要是航天員在裡面工作和做實驗用的。這個細一點的是小柱段,我們在裡面佈置航天員的睡眠區,還有衛生區,保證航天員的生活和正常的一個居住環境。

中國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每個艙都重達20噸以上,這種三艙構型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 朱光辰:作為神舟飛船來說,它就相當於是一輛轎車。對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說,它是相當於這個一室一廳的房子。到了空間站呢,它應該是三室兩廳帶儲藏間。

朱光辰,中國空間站副總設計師,1995年加入研製團隊。從他進入隊伍的那天起,他就知道這是一條艱難的路。當時,16個國家聯合研製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已經啟動,並且這個項目拒絕了中國的加入。

朱光辰:(要)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去奮鬥,去創新。國際空間站上是由多個國家聯合來完成的這個目標。現在我們要(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把所有技術在我們空間站上都要實現。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從提出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計劃的第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間站團隊就做好了開天闢地的準備。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他們花了整整11年時間。此後他們步伐越來越快,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出艙活動的第一步。2016年,景海鵬、陳冬伴隨天宮二號,在太空整整遨遊33天,再到2017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中國的空間站時代做好了準備。

在空間站研製過程中,艙體多,構型複雜成為設計的首要難題。

朱光辰:各種飛行器不同的組合狀態,實際上每一個構型就是一個新的航天器,載人飛船對接上以後,它是一個狀態。貨運飛船對接又是一個狀態。包括力學問題,包括在組裝過程中的通信問題,電源的獲取,這些都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

然而在太空中,艙體更將面臨失重、輻射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連再平常不過的太陽光也成了工程的阻力。為了攻克技術難關,空間站要進行大量實驗

張昊:這個核心艙一共布了300多個傳感器,測量900多路信號,目的就是為了測量我們這個22噸的一個大傢伙,在發射過程當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載荷。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羅超:現在我們用機械手來抓一下這個水瓶。好,可以看到這個機械手抓這個水瓶,它的這個力是非常柔順的,不會將這個水瓶抓變形和抓壞。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您可能不會相信,研製這款機械臂的是三個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小夥子,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從項目上馬,到交付使用他們只用了不到三年。

機械臂操作終端是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容差量只有3毫米,儘管他們沒有絲毫怠慢,第一次參加系統級試驗測試還是出了問題。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劉冬雨:我作為整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當時真的是有些灰心喪氣。

瞬間的灰心即刻轉化成動力,為了搶時間,三兄弟夜以繼日地實驗、研究、修正、再實驗,終於在2016年5月,按計劃完成了機械臂交付驗收。

2016年11月9日,機械臂和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一起亮相天宮二號,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太空中由航天員直接控制機械臂。

劉冬雨:景海鵬向地面報告,祝賀機械臂,祝賀天宮,感謝北京,握手感覺良好,為我們送了一個大大的祝福。這一時刻我們的這種幸福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在為空間站的夢想奮鬥的這幾年中,出差、加班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早已稀鬆平常。在設計師羅超的家裡,有幾十架紙飛機,他每次出差前都會和5歲的兒子豆豆一起製作一架他們最喜歡的紙飛機,讓飛機代替他的陪伴。在等待爸爸的時候,豆豆都會在上面畫上爸爸的笑臉和出差的天數,如今紙飛機已經鋪滿了整個房間。

羅超:有一次我又要出差的時候,我說咱們一塊疊紙飛機吧,豆豆。他就說你是不是又要去執行任務了?後來他就說,爸爸,你去吧,豆豆會等你回來的,你的事更重要一些。那一刻我就感覺到他是理解了我的工作了,我的奮鬥讓我感到很幸福。

正是這樣一群朝氣蓬勃、勇擔責任的年輕人,讓中國航天充滿了無限的希望與美好的未來。和我們一樣,空間站研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期待著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首秀,他們要用這份堅韌推動中國航天新時代的到來。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張嶠:我想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成功那肯定要奮鬥,要幸福那更要奮鬥。

朱光辰:作為我們空間站團隊來說,我們能夠有機會把自己熱愛的事業,自己的專長能和一個國家的一項重大工程結合起來,能有機會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決心意志和力量,這種奮鬥,太幸福了!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