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快乐成长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2008年的那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开幕式中的一首《歌唱祖国》,让两个素不相识的女孩--林妙可与杨沛宜,有了一场特别的相遇。

从此,林妙可与杨沛宜这两个名字,像是被赋予了某种魔性,总是“结对”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再也不分彼此。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林妙可是谁?

1997年出生于北京的林妙可,从小便开始学习民族舞、钢琴、长笛和书法,并热爱舞台表演。6岁时就开始拍摄广告,参加过的节目、新闻发布会数以百计,最忙的时候每周都有通告。

2008年,年仅9岁的林妙可迎来了她演艺事业的“巅峰”。

通过选拔(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时任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张艺谋“钦点”),林妙可凭借良好的气质形象以及优秀的舞台感染力,被选定为最终登台表演的两位候选人之一。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而另外一位,便是杨沛宜。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杨沛宜是谁?

出生于2001年的杨沛宜,天生一副好嗓门。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她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声乐训练,两岁半开始便跟随酷爱音乐的父亲学习唱一些歌曲和京剧。

2008年4月,更是凭借一首《妈妈格桑拉》,夺得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声乐比赛独唱一等奖。后被学校推荐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唱候选人选拔,并最终与林妙可一起入选。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最终:

杨沛宜在声音上的稚嫩和纯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正值“换牙”期,形象上不过关,与机会失之交臂;

而林妙可虽然在声音的宽度和高度上都不适合,但是舞台经验丰富,表现力强,形象气质更符合当时的舞台需要。

因此组委会决定:声音上选用杨沛宜,形象上选用林妙可。

也就是后来大家议论纷纷的“假唱”。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假唱”事件随后不断发酵,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议论,舆论一边倒地可怜起了小沛宜,更有网友将之后两人参加的电视节目剪辑成了对比片段,以此来说明两人在唱功上的差距。

很多网友都觉得林妙可“摇头晃脑、挑眉弄眼”的表现“好做作”,不该是一个9岁孩子应该有的样子,矛头直指林妙可!

在此我不得不替小妙可喊个“冤”: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哪里懂得这么多?

如果非要定个是非对错,错的也应该是教她这样表现的人--爸爸妈妈,或者奥组委的舞台指导人员!

是他们,把一个本该天真稚嫩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大家眼中所谓的“成熟”、“老道”的表演者,只为达到成人视角下变态的“完美”与“成功”!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奥运会之后,两个孩子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父母的培养下,林妙可很快成为了一名小童星,不断活跃在演艺圈,出演过《美人心计》、《红楼梦》等知名电视剧,身价甚至飙升至500万,一度被网友称为“中国第一童星”

然而,她这些年经历的争议也不少,“陪酒门”、“长残”,这些恶意满满的评价都围绕在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身上。

尤其是在未能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进而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之后,其经历更是被网友挖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调侃不断。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北宋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伤仲永》。

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最终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一个孩子的成才,哪能仅仅依靠或者过分依赖于先天的条件?

林妙可的父母在她的学习教育上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小妙可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对于她的造星计划还是过于急功近利了些。

请别再过分指责林妙可,还是那句话:她只是个孩子,她也是受害者!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相比于林妙可急功近利的造星人生,杨沛宜的人生轨迹显得更为健康和平稳。

她一直安静地进入了中国交响乐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安静地考上了人大附中,做了一个学霸。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

奥运会之后,杨沛宜签约了金牌大风,发行了EP《歌唱祖国》,还为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演唱主题曲,也曾被媒体报道闯荡香港乐坛。

参加过一些电视节目,也基本都和唱歌有关,下了节目,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小明星”。演出之外的生活,就是每天做作业,练钢琴。

生活非常的规律平稳,用杨沛宜自己的话说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像平常人一样。”

看得出来,父母把她保护的很好!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回想一下当年的情况,各大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另外一个女孩,这对年仅7岁的杨沛宜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伤害?

她有没有怀疑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唱歌?还相不相信这个世界?

想想我们自己的孩子,被抢一个小玩具都会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而7岁的杨沛宜被抢走的,还是通过她自己努力得到的本该属于她的东西。

而作为杨沛宜的爸爸,杨慧松并没有去指责任何人,也没有在任何一家媒体上高呼女儿的不公平。他做的,只是让女儿安静地去学习,安心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避免任何“急功近利”或是对女儿有不好影响的举动

至于外界的评价,一概不评论。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奥运会结束后,有传言说杨沛宜要出演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但是因为戏份少于林妙可便拒绝了。

消息出来不久,杨爸爸便出来公开否认:“这是谣言,沛宜不会出演这部电视剧,她现在年龄还小,重要的是学习。”

杨爸爸对女儿教育的用心,可见一斑!

就像杨爸爸自己说的那样:

小孩子看到的世界,应该在小孩子的范围,不要涉及成人的世界,会对心灵造成冲击。有一些信息,别人的议论,小孩的理解跟成人完全不一样,如果有偏差,或者大人引导不够及时,对孩子的后续发展很不好。

“中国第一童星”落幕,当年的替声逆袭成学霸女神,父亲却这样说

林妙可是08年的幸运儿,而相比之下杨沛宜更像是一个“受害者”。如今,大众却看到了事件的相反面,谁能真正定义这其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呢?

当初奥运会的被选择和之后的成长轨迹都不是两个孩子能决定的,大人的锅终究不能让孩子来背!

与其说杨沛宜经过这么多年的默默努力终于成功“逆袭”,倒不如说杨家父母与林家父母的眼界,决定了两个孩子如今的高度。

杨爸爸的博客里公开了一封写给女儿的信,其中有两句发人深省的话,贴出来与大家共勉:

锦瑟年华当与书香为度,是为不负天地人生。任它“满城春色宫墙柳”,我自“独上西楼劝斜阳”。

陈师省身有言曰:“于水流婉转处能耐住寂寞,临波涛惊骇时可跃于其上”,以此示儿且自我明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