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與葉縣的不解之緣

黃庭堅與葉縣的不解之緣

黃庭堅與葉縣的不解之緣

黃庭堅與葉縣的不解之緣

葉縣縣衙始建於明代洪武2年(公元1369年),坐落於縣城東大街,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佈局合理,是古代縣級衙署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明清時期,知縣一般為七品官銜,而葉縣因轄區由昆陽、葉縣、紅陽三縣等合併而成,為大縣,所以葉縣的縣令大都由同知銜的五品官擔任。同時縣衙建築也為高級別的五間七檁,屋面藍瓦獸脊,木柱飾以青碧,古色古香。

駐足葉縣歷任主政官員名錄前,我們看到了北宋時期的黃庭堅曾任葉縣縣尉。

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後,初入仕途,便來到葉縣任縣尉,主管地方治安。他的詩歌、書法藝術享譽文壇,為蘇門四學士之冠。我們在葉縣縣衙看到了大堂對面的宋太祖御製戒石銘石碑,正面書“公生明”三字,碑陰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即為黃庭堅所書,莊重肅穆,頗似現代對行政官員進行廉政教育的警示,易代而同功。

穿越時空,我們走近了黃庭堅。黃庭堅在葉縣任職期間,居官有守,流傳下來的幾則故事,現在以圖片形式向遊客介紹。他的詩集中也留下了旅葉時寫的詩篇,如《初玉葉縣》、《將歸葉先寄明覆季常》、《次韻裴仲謀同年》等。北宋熙寧年間,黃庭堅曾多次遊歷城北郊的小山——臥羊山,原留有摩崖題字,可惜今已不存。後人敬慕他,清同治年間,知縣歐陽霖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在臥羊山建了一座黃文節公祠,並輾轉索來黃庭堅在晚年為皇帝書寫的書法作品——錄《幽蘭賦》,勒石而立。民國八年,又有項城田作霖為之刊刻了黃庭堅畫像。這些碑刻,歷經戰亂,倖存下來,現經修復,重放光彩。《幽蘭賦》碑刻十二塊,行書體,氣勢雄渾,向人們展示了他獨特的書法風格,為人們所喜愛。以前這裡曾有拓片流傳於外。此碑刻為新版《辭海》、《中國名勝大辭典》等書所收錄,頗有影響。由《幽蘭賦》想到蘭溪以蘭名,而黃庭堅原配夫人曾在蘭溪,封蘭溪縣君,不知黃庭堅當年錄《幽蘭賦》是有意而為還是巧合?

葉縣縣衙大門上的匾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所題,這是緣於河南葉縣為葉姓祖居發祥地。據史書記載,春秋時代,此地屬楚國,葉縣首任縣令沈緒梁(字子高)稱為葉公,後來的成語故事《葉公好龍》中的葉公,便是指他。諷喻他為偽君子。其實,葉公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原來,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推銷其治國主張,曾在葉縣與葉公論政,因為政見不合,他就走了。《論語》中有《葉公論政》篇。後來孔門弟子對葉公不滿,便杜撰了這一則寓言故事來攻擊葉公。寓言中的葉公與歷史上的葉公應是兩個不同的形象。

葉公、黃庭堅,至今仍為葉縣人民所尊崇,他們的史蹟流傳千古,我們為此感到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