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古代官员的身份,由三种因素构成。一则曰爵位,二则曰出身,三则曰品级。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能赶上乱世,跟对老板,混个开国元勋,弄个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爵位,实在太难了。所以大部分人的官场生涯,都是处于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

隋唐以前,凭着出身名门,就可以在官场上浑水摸鱼。从宋朝开始,出身就有了新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文武两途,或者凭着一身武功效命沙场凭军功得一官半职,或者考科举金榜题名。

这两种途径,就是平民进入官场的两种方式。清朝的买官,不入流,此处忽略不计。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宋明一脉相传,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导致武将出身的官员,比科举出身的官员矮了半个脑袋。品级比文官高的武将,见了文官下跪的情形,屡见不鲜。

如此一来,科举一途,便成了古代官场的金光大道。能考得一个秀才,马上便能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有功名在身,见县官不用跪见百姓自然牛逼三分。影视作品中商人欺凌穷秀才的故事,你当笑话看看就行了,事实上商人再有钱见了秀才也得矮三截,因为身份在那里摆着。

秀才已经如此了得,能进一步中举,那就更了不得了。县域重大活动,举人肯定都是县太爷的座上宾,中央和省里来人,举人也出面陪同。如果愿意,在县里当个主簿典吏教谕,大小就算是个官了,个别有门路的,还可能被放一任县令,以后升个知府道台。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当然,举人的官场发展有瓶颈,有考试能力的人们,还要进京赶考,碰碰运气,运气好中个进士,那可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不信看看现在各地的县志,只要能中进士的,无不入册名垂青史。进士出身,或者同进士出身,就等于光明正大领到一张官场入场券,最小给个七品知县,以后没有大灾大难,在退休之前混个三四品副部级基本上没有问题。

进士中的佼佼者,选入翰林院做庶吉士,这种地方,就是未来宰相或者大学士的培训班,里面的人品级也就是五六七品,但整日里陪王伴驾,出入朝堂,见官高三级,可以说除了公卿王爷,其他官员都得对他们礼敬三分。

而站在科举食物链顶端的状元,那就只能用“相当牛逼”来形容了。非正式场合,一群科举出身的官员聚在一起,状元哪怕只是个六品小官,也必位居上座,二三品的尚书侍郎都得坐在他下首。这并非尊重状元这个人,而是尊重科举制度,尊重孔孟之道。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一句话,有“状元”这个头衔,说明人家的圣人之道学的最好,你不应该尊重一下?

这样一说,你就明白,《雍正王朝》中,举人出身的钦差田文镜羞辱老状元,行为有多么恶劣,为什么那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会针对田文镜,因为田文镜挑战的已经不是一个老朽,而是整个文官集团。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状元不是官,但只要有这个出身,就有比其他任何官都牛逼的资格,在当时都是重点保护对象,姥姥疼舅舅爱,唯恐状元的官升的太慢,显得执政者有眼无珠。

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状元都失去了在苦难中磨练的机会,不能成为一等的济世之才,空沦落为当时的道学家和编制内孔乙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极其有限,让状元这个耀眼的光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古代“状元”有多牛?不是官但比官更威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