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终于到了拉萨,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在价值人均100的标间一觉醒来,就是各种街拍,大家随意看看。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大昭寺外终日烟熏缭绕的煨桑炉。从各地来此转经的朝拜者们不断的向香炉中添续自己带来的松枝、柏枝、糌粑之类的东西,因此大昭寺周围终日都笼罩在这种虔诚的松香青烟中。据说这种煨桑的烟雾不仅不会让人产生类似中土人民对空气中PM2.5、PM10之类的烦躁感,反而会让人浑身通泰感觉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围着大昭寺磕长头的朝拜者,脚上的迷彩胶鞋亮了。我军的各种制式被装果然在全国各民族范围内都是结实抗造的代名词,从中土地区各重体力劳动一线频频闪现的迷彩服,再到远在西南高原之上朝拜者脚上的迷彩胶鞋,无不体现了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的良好形象。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漫步在八廓街上,看着这充满了异族情调的场景,不禁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庆幸,不用出国就可以看到这多么风情,不用出省就能领略四季的变换。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拉萨的街头,当然要留下哥流连的身影,只是这身影浓郁的隔着屏幕仿佛都能感受到当时紫外线的热情。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拉萨位于西藏东南部,拉萨河北岸河谷平原,由于前文表述过的喜马拉雅山脉对印度洋暖湿气流的阻挡,导致山脉北坡降水减少,气流下沉,因此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年高达3000小时的日照数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所以又有“日光城”的美誉。上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日光城的名副其实。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大昭寺墙外虔诚的五体投地,原来“五体投地”不光可以用于佩服,当它加诸于信仰之上的时候更显力量。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昨天晚上的大昭寺烟熏火燎的根本没看仔细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于是今天又在明晃晃的紫外线沐浴下直奔它而来。跟它名满天下的声望和它在信徒心中的地位相比,现实中的大昭寺却显得相当低调,看这个门头的体量,不要说跟布达拉宫相比,就是比起兖州的兴隆文化园都小气了不少,所以我们才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不在大有佛则灵。说到这个又不由得让人唏嘘,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浸淫孔孟之道两千多年的兖州人民,却用举城之力花了数年时间修了一座比大昭寺还要雄浑奇伟的大寺,其结果,可能一年的客流量都不如大昭寺一天多。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照例依旧要跟大昭寺合个影,前景是哥穿着客栈的拖鞋映衬出历经21天高原阳光洗礼仍然白的刺眼的小腿,背景是浓浓的透屏而出的虔诚气息。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终于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布达拉宫,就为了拍到这个仿佛只出现于神迹的角度,还掏了两块钱登上了脚下这处药王山观景台。其实昨天晚上看布达拉宫的时候感觉也就是还好,虽然不像第一次看到天安门时那么失望,却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震撼,昨晚甚至还腹诽了一下拍摄布达拉宫的摄影师们照骗拍的太好,让人感觉布达拉宫就跟一座山似的。不过,今天,从这个需要花两块钱才能登上的观景台看去,雄伟的布达拉宫跟我心目中那个震撼的形象完美的重合了,没有文化的我可耻的在心中只有不断重复一句话“我去,真雄伟”。之所以布达拉宫会给人以如此震撼的印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建造在拉萨河畔的一座孤山—红山上。红山山顶海拔3700米,相对于山下的河谷平原高出近百米,而且红山地势陡峻,有的部分甚至是直立的陡壁。其实中土大地上也有很多建在山上的建筑,但它们大多是把山顶削平,然后再在平地上建造房屋宫殿,但从上图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布达拉宫偏偏不是这样,它完全是依山势而建,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再整个用建筑物将红山包裹起来,营造出一种山即是宫,宫即是山的浑然一体感。因为是建在平原的孤山上,所以布达拉宫好像横空出世的天上宫阙,远在十几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它的磅礴雄姿。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掏出一张50元大钞,终于发现为什么我心中的布达拉宫必须得在这个观景台才能出现,就是这个角度。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这么一个需要花钱才能看到的景色,不能浪费,坚决合影之。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一同来膜拜布达拉宫的小伙伴。看吧,从免费的角度看的感觉的确不如花钱的角度来得壮怀激烈。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随随便便逛了一天,临近傍晚在八廓街附近随便溜达,看中一个链子,让老板娘帮忙给戴上,此时的手腕上已经是大珠小珠叠成串。其实这个八廓街又被汉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八角街,据说是因为在西藏为数众多的川人发音“廓”跟“角”差不多。这里原来是一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同胞称之为“圣路”,而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这一带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民居的街区,目前是拉萨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到拉萨的游人几乎都会把八廓街作为跟大昭寺、布达拉宫同样必去的景点,在这里不仅可以围绕大昭寺转经,而且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的摊贩多的几乎可以跟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不相上下。所以八廓街又被人称为是西藏最大的假货市场,假不假货的这里我不置评,在这里买些藏式工艺品图个开心就好,另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砍价、砍价、再砍价。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夜幕降临,昏暗的灯光下传说中的玛吉阿米,史上最著名的那位活佛,宁负如来不负卿的达赖仓央嘉措同志跟他的情人幽会的地方。就凭着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传说,让这个餐吧的访客终日络绎不绝,众多慕名而来的少男少女不远万里也要来瞻仰一下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浪漫。虽然说不靠谱归不靠谱,但人家的火爆凭的毕竟还是传说、是爱情、是诗与远方,跟丽江那一排排终日标榜着艳遇的酒吧相比,终究还是更有文化气一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餐厅的客流不要太火爆,据说排队等位置的人能从二楼排到一楼。哥偏不去凑这个热闹,本来心情还郁闷着。摸摸情圣曾经摸过的墙壁,合个影就走,浪漫这种东西,玩烂了就只剩下了浪。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这就是我们下榻的客栈,尘埃落定,够浪了吧。不得不说这真是个颇具文艺骚气的店名,尤其是对我来说,二十一天的跋涉终于落定,长久以来的执念也仿佛在这一刻尘归尘土归土,不喜不悲。在拉萨,连个青旅的名字都能起得这么有禅意引人自伤,我也是醉了。

是夜,大昭寺外依然散发着袅袅青烟的煨桑炉。据说煨桑的功能一是净化,二是敬奉神明。净化的效果不言而喻,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各种藏污纳垢,尤其是现在经过旅游的开发,大昭寺外曾经供人清净转经的八廓街现在已经终日熙熙攘攘,当然要把你捧在手上,虔诚的焚香才能把你们这些人对神明、对法律甚至对道德都心无所畏的肮脏邪气净化掉,还大昭寺一个朗朗乾坤。而说到敬奉神明,神灵号称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味便宛如赴宴,所以虔诚的信徒给煨桑炉添松加柏,基本可以相当于请神吃饭。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反正如果这么推算的话,照大昭寺门前这个煨桑炉彻夜不熄的架势,八廓街周边的神明肯定都是胖子。

那一年,我们一起骑过的滇藏线(二十三)拉萨

深夜依然在孜孜不倦的五体投地转大昭寺的信徒,姑娘,你心中的执念和期许又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