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這就是智能音箱?

講真……這就是智能音箱?

現狀

嚴格講,現在能買到的"智能音箱"們,應該叫 "問答喇叭"更合適一些。某些可以叫"問答音箱"。包含兩方面:

"智能",貌似現在有個電路板的東西都叫智能xx,洗衣機,電飯鍋,手機,甚至插線板。既然廠家喜歡如此叫賣,買家喜歡如此稱呼,未嘗不可,除了有點誇大宣傳,到也沒傷天害理。 但是 問答喇叭作為一個主打對話的設備,處理自然語言解析時,居然無上下文(contextless??)概念的,實在稱不上智能。這個狀態和函數式編程裡面的 純函數 的概念不謀而合,只不過意圖和結果完全相反。所以我感覺叫 "問答" 比較合適一些。

"音質",借用bose產品的一個特點: 箱子味。 目前的智能音箱除了homepod,google home max這種大箱子,其它的熱銷的單一全頻揚聲器的真的就是個喇叭。解釋完畢

目前,對智能音箱的期待:

  • 理解上下文
  • 更好的"箱子味"

將來對"智能音箱的期待"

這一點要好好說說了,智能音箱 其實在智能家居設備家族裡處於一個異常優勢,而且高權限介入人們生活的地位。但是到目前為止居然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功能是放屁,講笑話之類的插科打諢的功能。

智能音箱的物理優勢:

  • 體積可以做大(相比較同樣有計算能力的手機),沒人說你 這是智能手機哭爹喊娘都不會有的人格設定優勢。體積大了就可以放足夠多的硬件和傳感器
  • 體積大了,傳感器功率和精度都可以提高。這也正是homepod的做法,但是蘋果還沒發掘功率優勢,嘿嘿體積大了,不再有電力限制(沒人感覺全天給一個音箱插電源奇怪吧)這也是化學電池死鎖現狀下,智能手機哭爹喊娘都不會有的人格設定…
  • 工作在使用者生活區域中(家裡),數不盡的數據可以採集,這一點智能手機優勢各有優劣。

結合上面三點優勢,就可以搞事情了:

  • 蘋果發揮了體積優勢往homepod裡面塞了多個揚聲器負責不同方向和頻率,音箱效果基本是代差級別的。結合體積優勢和功率優勢,假如往裡面塞一個雷達或者kinect呢,就可以識別環境和運動物體的距離/姿態。功率不是問題,塞個i7進去也未嘗不可,離線的並行計算機器學習也未嘗不可在家裡,就可以識別使用者生活習慣,就像ivy講解iphone x說的, now it's recognize you. 這是蘋果在做的事情。無論指紋,虹膜,深度,心跳去識別人都無法和一個人的習慣去識別人信息量大(習慣可以被模仿,所以要結合之)。什麼叫習慣?我理解習慣比如,你從沙發坐起來時運動姿態和加速度,走路姿態,習慣性語氣,頭部轉動姿態,非防備狀態下的眼神,睡眠時的呼吸節奏,心跳電壓曲線,說話聲紋,開門關門動作加速度……太多了。而這些,智能音箱結合你兜裡的手機的數據可以拿到。智能音箱的形態完全可以有所變化,並不一定是"一個"箱子。參考中央空調,可以部署到家裡的基礎裝修中,麥克風可以到處存在,而麥克風也僅僅是聲音維度的交互和數據採集接口。交互形式很多,當你心情不好時,為什麼要主動和智能音箱對話才能獲得反饋呢??有足夠探測能力和解析能力之後,智能音箱完全可以主動關懷

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