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不好推"是什麼意思,為何難推?

音箱"不好推"是什麼意思,為何難推?

音箱

>

常聽到說某音箱難推,但沒有人會從技術角度對我說這音箱為何難推?可能是現在搞技術的人已日少,而不懂技術的槍手的權威性日強。

  很多人會認為是喇叭難推,常聽說在用某難名牌喇叭做的音箱,如何如何難推。其實喇叭是不會難推的,從現有的喇叭製作技術,喇叭的阻抗曲線不會低於標稱阻抗的3/4,勉強說難推也只不過是靈敏度低,而在家庭中使用中,即使是隻有85DB的喇叭,通常的功放操作功率往往不超過5W,而現在的功放多數可操作功率都在幾十W以上,絕對可令喇叭受到充分的良好驅動。

  難推的只會是音箱,確切說就是音箱內的分頻器與喇叭組成後的阻抗曲線不均衡,有些頻帶會阻抗過低,只有標稱阻抗的1/2不到,(即使是很知名的音箱也有這種可能),令一些苗條的功放輸出電流力不足而控制能力上出現問題。比方說,某音箱標稱為6歐的阻抗,但由於分頻器的調整,某些頻段阻抗降到2歐,而一般的功放在驅動6歐時是絕對不會有問題,只是驅動2歐時,即使可以同樣輸出電流,但電流量卻減少到少於正常的輸出值,這時就象一個洩氣的皮球,某些面上出現了缺陷。

  這樣說,難推是音箱的缺點,但為何現在音響界中,廠家都以難推為賣點,就象是說了自己的音箱難推就是一個發燒級的音箱。發燒友也對難推的音箱倍加推崇?認為易推就不夠燒?

  

專業音響設備

 

  音箱為何要難推?

  之所以說是音箱難推的原因不過是有以下幾個:

  1、高檔音箱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而使用必要的補償,頻響與音質變好卻令阻抗特性變差,而以現有電聲技術無法達到兩全其美。

  2、一些商品為了宣稱自己的產品是發燒,與槍手配合發出所謂"難推"的說法,因為多數人也認為"難推"才是發燒。另外這樣有什麼好處?直觀地說,一對三千元的音箱,你用三千元的功放去推它,效果一般,這時就可以有藉口說"我的音箱難推,你要用更好更高檔的功放最好用幾萬元的功放去推才可以發揮音箱的真正迷人效果!"這樣就把音箱的品質不佳的原因推到功放產品上去。之前就流傳過這樣一個象笑話的說法:一對兩千多的音箱,說要用十萬元的功放去推才可以盡情發揮!也不知這笑話如何敢說出來的,卻給善良的發燒友一個美麗的夢想:此音箱要用幾萬元的功放去推才好聲,所以將來攢夠了私房錢買了幾萬元的功放時,也不用換音箱,可謂一步到位了。而實際上如果消費者買了十萬元,或是五萬元的功放,他還會用這兩千多的音箱去與這昂貴的功放搭配?

  而相信幾乎全部的發燒友也明白,用幾萬元的功放是比幾千元的功放去推同一對音箱要好得多。而聲稱難推的兩千多的音箱,即使用上了十萬元的功放去推動,是否可以比一萬元的易推的音箱要好聲,相信這點不說大家也會明白到結果。

  3、為何音箱廠家將音箱做得難推將責任推到功放廠家去,而功放廠家卻不反擊?這裡也有商業因素。以目前的技術,低檔機與高檔機最顯著的分別是在於輸出功率的大小,其價格差距與成本差距不是正比,而音箱難推了,低檔的功放推來不好,這就有必要用更高檔的功放,這樣高檔產品就會有市場了,大家才會不斷努力賺錢攢錢去淘汰舊的功放,做高級搬運工去搬回新的高檔功放。要不音箱都易推,如何去體現功放產品的高低檔的強烈反差,還會有多少人去買高檔的產品。

  4、一個美麗的謊言,令大家都接受了,結果就只餘下我這樣的窮燒友,想玩一下又沒有餘錢去玩好的,只好望洋興嘆,玩DIY罷了。   靈敏度低,難推,這不代表發燒,如果可以,做易推的音箱是最好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將來也一定會向易推的音箱方面發展,就象現在流行的功放不喜歡用效率低的純甲類一樣。

  難推的音箱有何不好?

  如果用的是一對中低檔的音箱,而且真的難推,這樣對於用戶來說是一個遺憾。

  通常與中低檔音箱搭配的功放也會是中低檔,也通常會不達到音箱廠家宣稱難推時提出的功放的要求。這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原來用戶一直用的功放都不能推好音箱,除了音箱不能發揮最好的聲音外,功放也一定不能全情發揮,就是說,用戶花了一萬元買回的功放與音箱,一直聽到的都是打折扣的聲音,一直所聽到的就象只有幾千元的器材一樣的效果。

  相反,如果音箱易推,功放負擔也輕鬆,一萬元的器材就可以給你真正一萬元的效果。

  如果功放真的推不好音箱,那麼音箱所發出來的聲音也與廠家努力校正的聲音大不相同。

  而你也別指望你買對中低檔的音箱,將來升級了高檔的功放時音箱也會有用。

  畢竟到用戶換用更高檔的功放時,再聲稱自己難推的音箱也會被換去,而不會留戀。

  如何低價發燒?

  並不是動不動就貼些換身家天價器材圖片就代表這樣才是發燒。發燒者,在乎於心,只要用心,有心,即使用幾千元的器材也是發燒。如果背棄了心,空有幾十萬的器材作陳設也不算髮燒。

  通常中低檔的功放都不會有強大的驅動力,要實現廉價發燒,就要配合易推的音箱,才可以正確驅動,盡情發揮。以過去一直來的器材搭配原則,音箱應占器材總值的45%-50%,所以音箱應可以讓比其價位低的功放機良好驅動。

  但易推的音箱,卻與現在流行的"難推"的發燒說法背道而馳,存在一定的推廣壓力。還好,多數發燒友都喜歡超值,也理解到音響中的聲音不是說出來,而是給發燒友聽的,這樣就有機會去對比同價位的難推音箱,看誰領風騷了。

  如何去令音箱易推?

  要令音箱做出來易推,就必須理解功放與音箱聯接時的工作關係。如果音箱實際阻抗與標稱阻抗極之接近,那麼絕大多數的功放都可以很良好地輸出線性電流去驅動音箱。上面說過了,之所以推不好音箱就是因為音箱的頻段阻抗不平均,在較低處令功放輸出乏力,輸出功率達到不到信號重現所要求的功率,功放的失真增大,音箱接收的功率變小,聲壓變低,甚至是處於失控的狀態下,聲音就變差了。

  令音箱易推,關鍵就在於令音箱的整體阻抗特性儘量平均且接近標稱值,而不是提升靈敏度。靈敏度再低的音箱,只要阻抗平衡,即使是隻有83DB,在功放輸出平均功率有5-10W時,也令閣下要跑到室外去聽了。而易推的音箱,由於功放的工作狀態容易得到保證,所重放出來的聲音也會跟廠家努力校調出來的一樣,所不同者只是用戶聽音環境的折射,駐波等影響。

  要保證阻抗特性,分頻器就是關鍵,分頻點銜接要準確,不要過重疊,過重疊將令重疊處阻抗奕低,阻抗補償,兩階分頻的電感與電容的下降陡度也是很一樣,設置不良時阻抗就變低,見到過一些低檔的音箱及一些DIY的音箱,阻抗低處幾乎接近短路,與一般的功放配合自然音質不好,還會容易令功放燒壞。

  在音響中,我不太相信用電腦軟件去模擬,雖然軟件的性能日益改進,見到過一些朋友用軟件模擬出來的結果,我還是認為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至少,實際中我換個電容能聽出區別,而軟件去無法理解到。

  頻響測試在業餘甚至於是很多廠家都是沒有條件進行真實的測試的,這是需要一個耗資甚大的消音室,這個消音室並不是象某個別人所說的在一個房間裡鋪上幾塊毛毯與隔音板可以做到的。但阻抗特性的測試卻是很方便自己動手去測量到。

  在多年來DIY音箱的經歷中,反覆使用一階與兩階的分頻器,結果最終還是認為一階的分頻器效果保證,分頻點銜接準確穩定,相位及阻抗變動小,音色圓潤活潑,這也正好與單拿的方式不謀而合。在低音分頻線路中,只使用一個電感,而其他的元件組成的RC網絡是為了糾正低音喇叭的感抗,令低音喇叭阻抗接近標稱值並呈現出接近純電阻的特性,而不是隨頻率上升而上升。補償的參數需要進行實際的測量並調整。

  如果親自做過分頻器並進行過優化調整的發燒友會知道,分頻器對音箱整體音質,特別是中高頻的影響是極大,如果說有50%這麼多也不會過分。如果分頻器不能準確地將信號送入各自的喇叭,或是相位變動大,與一個良好設計的分頻器比,音質會相差了幾個檔次。

  高音喇叭很多時需要使用電阻衰減網絡令聲壓與低音相符,但同樣是電阻衰減網絡,不同接法卻內有乾坤。對比我分頻器的線路圖,1,很多商品的分頻器往往是在輸入端電容前串聯(或再並聯)上電阻去衰減,2也有是在分頻電容後串聯(或再在喇叭兩端並聯)電阻,3而我的分頻器卻是在電容後串聯上電阻,再到高音喇叭,並同時並聯電阻以保證阻抗的恆定。

  在上述1與2兩種方式中,雖然都可以用並聯電阻的方法去保證阻抗穩定,但通過多番對比音質,計算驗證,均劣於方式3,音質表現上以方式3最纖細清晰,而計算上也是這種方式的阻抗變動最少,大家有興趣不妨去驗證一下,都只是歐姆定律。

  在衰減電阻上並聯上一個小電容也是有效的,縱然在計算上頻率已遠離音頻部分,但對聲音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原因將會是由於電容存在,抵消電阻體上的電感,令音頻信號可以更快更好地通過電阻,而不同品牌的電容也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與高音並聯的電容同樣影響聲音的品質與音色,還會對高音喇叭的感抗進行一定的補償。

  要令音箱更易推,除了阻抗均衡外,還要保證音箱的效率。喇叭是一個效率極低的組件,只有3%-5% 。而箱體內放吸音棉卻是人為地去損失這已經是很低效率中的能量,令效率更低。但多數發燒友會認為,吸音棉有助於減少箱體的駐波,降低音箱的Q值,其實這樣做,只是對音箱的前期設計或者是對製作中偷工減料的缺陷進行無奈的修補,後遺症就是消耗喇叭的後能量,令低音聲壓變小,效率降低。為此,早年我有機會時對此進行了很多的試驗與調整,結果99年後我的音箱中再沒有吸音棉,縱然一些買家在買之前也心存顧慮,但音質說明了結果。而現在,在我的單拿S1.4中,也看不到有吸音棉的存在。

  那麼如何解決音箱難推的問題呢?敬請關注後續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