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曹刿那么厉害,为什么鲁国还那么弱小?

夏有凉风61

这跟鲁国的治理方法有关。当时齐鲁两国,都是受周天子倚重的国家,分封的地段都很好,鲁国尤其好。鲁国分到的地方,原先是秦国人的,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为此周人特意把秦人赶到了陕西、甘肃一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赫赫有名的周公,但他一直在周天子的朝廷当总理,没有亲自去自己的国家即位,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鲁国因为周公的赫赫功勋,还被朝廷赐予了天子礼乐。

但后来它为什么比邻居齐国差那么多呢?《史记》记载,伯禽到鲁国上任,三年后才到中央述职,父亲周公问他:“你来得这么晚,为什么?”伯禽说:“别提了,当地人风俗不好,我为了教诲他们,忙得脚不沾地,尤其是父母死了,儿女要行三年之丧,这一条推行不易,我一直亲自抓这事,所以来晚了。”周公就叹气:“你知道齐国国君什么时候来述职的吗?即位五个月后就来了。我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快?他说,齐地的风俗,不大讲究礼节,我也不强行要求。我只是顺从他们的风俗,所以基本清静无为,没事可抓。儿子,我看你们鲁国啊,将来要被齐国远远抛在后面,没准要北面称臣。你知道吗?处理政事,过于繁琐,规章制度过多,老百姓就不喜欢。平易近民,老百姓才会归附。”

这个说法是不是真实,还可以讨论。但是鲁国在治理水平上不如齐国,则是肯定的。加上齐国靠海,有煮盐打渔的利益,国力逐渐远超鲁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齐国听从老百姓意愿,搞市场经济,所以国力蒸蒸日上;鲁国条条框框多,搞计划经济,慢慢的就搞死了。鲁国的曹刿,就是在齐国大兵压境下的一场无可奈何的自救,国力远不如人,暂时对付一下侵略是可以的,但不能长久。


梁惠王

曹刿的厉害,是在特定时期而言。

曹刿是曹叔之后,因为是庶出,不得不自谋出路,在鲁国当了一位普通士人。


鲁国是典型的西周封建制诸侯国,受西周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在西周,与封建制息息相关的另一项制度,就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思想是“亲亲尚恩”,实质上就是任人唯亲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主要目的是确保政权不会落入外族、外姓之手。因此,照常理而言,曹刿虽然是姬姓,但却不是鲁国之族,应该难得有出头之日。

然而,受益于西周建立的一项制度,使得曹刿陡然间冒了出来。这项制度就是乡遂制度:乡遂制度下的“乡人”,也被称为“国人”或“士人”。“士人”虽然也属于西周社会等级的底层,但是相对于“遂人”或“庶人”,又多了“询国危”、“询立君”、“询国迁”等等政治权利。当然,“乡人”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必须在国家有军事行动时必须参战。

然而,乡遂制度建立了两三百年之后,普通“士人”的政治权利大多流于形式——作为普通人,能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决策的机会本来就少,能对国家大政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普通人大多对这项制度失去了信心。在曹刿准备出山时,其“乡人”劝阻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就是这个道理。

可正是因为有乡遂制度的存在,所以在鲁国面临齐国入侵之时,曹刿才能主动请战,并坐在朝堂之上与鲁庄公交谈,问他“何以战”,并一一点评。这是“乡人”固有的“询国危”政治权利。


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来看,他所熟悉的战争仍然是传统西周诸侯国之间的经典战役模式:堂堂正正地两军对垒,不使诈、不设伏。在这种战役模式下,他的“一鼓作气、二鼓则衰,三鼓而竭”作战理论无疑更占据优势,所以他才能在长勺之战中一举成名,被鲁庄公提拔成为“肉食者”。

从根本上来说,曹刿是位传统的军事人才,还不是军政双全的全面型人才。军事战略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他对政治、制度等等方面都无法引领鲁国在军事和政治方面进行大的变革,当然也就不可能把鲁国由弱小转变为强大了。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鲁庄公分别说了三个“可以战”的理由,曹刿只认可最后一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见,在他心目的好国君只要勤于政事、尽量公平就达标了——可见他政治眼光之低,完全没有意思到春秋时代列国竞争的大环境下,不进则退的历史洪流。

然而,齐国在长勺败战之后,在管仲的主导下,已经悄悄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使得齐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武器、士卒、将官等等多方面的军事素质都大大提升,已经完全不是曹刿经典作战理论所能克服。

所以,到后来曹刿只能建议鲁庄公在柯地之盟时,采取下三滥的劫持齐桓公方式来让鲁国摆脱困境了。


即便曹刿本人有治国能力,他能否在鲁国大展其才也难说。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还记载了曹刿鲜为人知的另一件事:“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鲁庄公为讨好齐国,在齐国举行传统祭祀仪式之时前往观礼。这类祭祀仪式上,多女巫“淫乐”之舞,所以《谷梁传》就此批评鲁庄公:“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视)女也。”鲁庄公为他国祭祀之礼而专门前往,确实是有些小题大做了。曹刿为此劝阻鲁庄公前往齐国,虽然未能成功,但却体现出他重礼知义的另一面。

从这件事看,曹刿在鲁国的地位显然远不如管仲,鲁庄公并没有完全放手让他管理政事。事实上,鲁国的宗法制根深蒂固,也不可能让一外族人主导鲁国政事。


因此,曹刿之所以没能带领鲁国走向强大,首先是他自身能力不足,不是像管仲那样的治国之才;其次,是鲁国的宗法制传统也使得像曹刿这样的外族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欲云谈史论今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军事理论家,《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思想,成功指导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可见其战术思想比较优秀。

据有记载可循的史料中曹刿一共出现了两次,就是《左传》中的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庄公二十三年谏庄公如齐观社,结果庄公没有听从。(注:社,一种祭祀仪式)由此可见曹刿因庄公十年战胜齐国有功,封赏了较高的官职,但并未进入鲁国的核心领导岗位,所以后来劝谏庄公,结果庄公并没有听其意见。所以曹刿有没有治国的能力还不能确定,但是庄公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可见一斑。相比于同时期的邻国齐国齐桓公能重用刺杀他的管仲,鲁国还那么弱小就不奇怪了。


徜徉文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曹刿看来,鲁国的上层是一帮短视之徒。且鲁国国力在当时就很弱小。孔子曰:庆父不死鲁难不已。鲁庄公后面的鲁国内政也是极混乱的。伍子胥再强,也没能阻挡吴国的灭亡,孔子生在鲁国,也不能让鲁国壮大,一二个人的厉害是没有用的。这叫独木难支。


1成亮1

第一,鲁国虽然有曹刿等名臣,但是因为国土面积较小,又紧邻强大的齐国,难以对外扩张强大,又时常遭到齐国的压制和削弱,鲁国实力较小。



第二,鲁国因长幼之乱(废长立幼,杀嫡立庶),三桓之乱,国力不断内耗,使本就不强盛的鲁国雪上加霜。

第三,一个国家的盛衰,是由国家、国民以及统治者等多方面影响的,仅有曹刿一人,并不能使鲁国改变弱小的地位。


津城沐雨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充分的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本,比较全面的军事思想。打败了齐国,得到了鲁庄公的表扬,的确说明曹刿比较厉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曹刿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并不是战场经验十分丰富的将军。

春秋时期,鲁国的弱小,并不是因为他不作为,当时的鲁国已经是积弱之国,鲁庄公及其构筑的联盟,没有齐国和晋国厉害,在地理位置和优势方面又比不上秦和楚。唯独可以引以为豪的是有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然而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礼坏乐崩。礼乐传统也无法阻止国家之间的争斗,也阻止不了楚国灭了鲁国。


趣史杂谈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之所以说他是军事理论家,是因为曹刿是以学术见长,作战理论均由兵法书籍中通过阅读理解总结而出的一些作战策略。曹刿一生并无过多的实际作战经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长勺之战”了。

在“长勺之战”中,曹刿论战,听闻齐国大军压境,鲁国上下顿时惊恐万分,鲁国公更是不知所措,曹刿主动请战。面对齐国大军,,曹刿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策略,从而大败齐国大军。



尽管曹刿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但是鲁国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强国。一个强国的标识则必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位英明神武的君王,一众忠诚爱国的文臣武将,还要有谋略过人的智者和神勇的军事将领,以及一支强大的军队。

所以说,单凭一个曹刿并不能凭一己之力让鲁国强大起来,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强国梦”。


上历史课的小学生

当时的鲁国,在诸侯之中,并不强大,应该属于小国,而鲁国的近邻--齐国,却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齐鲁之间,关系并不亲密,常常战事不断。当时,鲁国为自身的安危计,国君比较开明,常常倾听民意,曹刿当时是贫民,后来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经人推荐被鲁庄任命指挥战斗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个人觉得他算不上厉害,再说再厉害国家不强大,君主不开明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