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林牆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准,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

如果沒有蘇聯的話,美國就是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蘇聯,在二戰後成了超級大國。有了另一個不受控制的工業強國。美國就不能想怎麼著就怎麼著。

從國力來看,蘇聯二戰打光了一代青年人,實力或許也就美國的三分之一多點,但是蘇聯背後的軟力量驚人——兩次世界大戰證明了蘇聯的正確性。蘇聯不僅能避免生產過剩,還有能力保衛自己。

美國如果想拆了其他國家的工業,變工業國為殖民地,不管是德國日本還是法國意大利,國內都有幾十萬共產黨,還有蘇聯外援。十月革命的經驗怕是很快就要鋪滿全球。

從柏林牆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准,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

二戰後出現徹底變革的國家還有一箇中國。中國不是工業國,原來是個殖民地。但是蘇聯的經驗改頭換面,也讓中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國不能把工業國變成殖民地,更不能接管英法日等國的舊殖民地,否則這些殖民地學不了蘇聯還可以學中國。美國不能把全世界都變成自己的敵人——這些敵人很快就會像中國和蘇聯一樣強大起來。

從柏林牆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准,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

所以,二戰後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實行的是一種利潤倒流的制度。從國際上來說,美國不僅不壓制盟國搞工業,還給他們貸款,開放市場,鼓勵他們賣東西到美國。尤其是西歐和東南亞、韓國等中蘇的鄰國。在國內來說,資本主義國家一起發福利,搞社保,往底層撒錢。這樣,一方面購買力源源不斷地流向上層,流向發達國家,另一方面購買力通過各種渠道灑向窮國,灑向底層。金錢流動有來有往,自然購買力缺口問題就不那麼重要了。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進入了一個繁榮年代。

美國和蘇聯這麼敵對,肯定都會拼命搞軍備。但是,在40年代美蘇都有了核武器,然後原子彈數量快速增加,以至於能基本消滅對方的主要城市。這種戰爭,開戰後沒有贏家,所以,美蘇一方面拼命發展軍備,指望能通過高技術來壓倒對方,另一方面不敢輕舉妄動,在柏林牆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准。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軍事技術快速進步而不打仗。從1945年到蘇聯解體,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著。

從柏林牆上開一槍都得最高領導人批准,這就形成了怪異的冷戰局面

從英國用蒸汽機征服中國開始,世界歷史出現了一個新局面——基礎科技的研究可以決定軍事力量對比。過去遊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也一樣打勝仗,現在不研究新型導彈,再兇悍的軍隊也沒法打勝仗。所以美蘇都拼命投資基礎科技,好開發決定性的新武器,一舉打破冷戰的核僵持局面。為了這個目標,眼前的小錢可以不賺,企業的稅收可以增加——有紅色鐵流嚇唬著,資本家也不得不捏著鼻子放血。這實際上又給所有企業創造了一個類似19世紀的科技背景——基礎科技進步趕著資本家投資,不管你樂意不樂意。結果就是激烈競爭加快速升級,全球一片欣欣向榮。

其實,購買力向窮國、窮人倒流也好,資本主義國家拋棄利潤搞基礎科技開發也好,本身都不是純種資本主義的行事方式。是被共產主義陣營逼出來的辦法,從這個角度說,蘇聯和中國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有了蘇聯的壓力,變異資本主義在冷戰時代得到了穩定的額外需求,不斷地有科技進步來鞭策投資,兩條腿走路,和19世紀三條腿走路的純種資本主義一樣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