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高考狀元”還在嗎?

你身邊的“高考狀元”還在嗎?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是在“社會”的主戰場

你身邊的“高考狀元”還在嗎?

很遺憾,我的朋友圈裡沒有“高考狀元”,也沒有見過真正的學霸。我想我們之所以知道“高考狀元”無非也是看到新聞或者是媒體的炒作。尤其是到高考“發榜”時。有關高考狀元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傳來,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於每個縣都會產生自己的“狀元”,接著就是採訪、座談、出席某個活動。可以想見,這些學生在不久的將來必會榮登其母校的招生廣告,或是成為某商品的代言人。

而真實的情況是,在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各地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一旦發現嚴肅處理。同時,各地教育部門要嚴格督促檢查,查安全保密、考場考點、信息安全、招生錄取。

教育部的禁令是好的,卻未必能擋住學校和商家的商業利益衝動。

把狀元做成產業鏈,也算是當代社會才有的奇景。要放在古代,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受益的除了狀元本人及其家人,最多讓修建狀元牌坊的木匠沾沾光。但放在當今中國,假如沒了狀元,世界將會怎樣?可以設想——中學:沒狀元,讓咱怎麼做招生簡章。高校:沒狀元,清華北大該急壞了。狀元房、狀元筆記、狀元講座、狀元承諾班……商家:沒狀元,怎麼賣房賣培訓?而一些地方主管則由此臉上貼金,自恃領導有方,政績砝碼加重。


可以說今日之熱炒高考狀元,則已經成了某種商業手段。它實際上和選拔人才無關,和教育制度無關,和激勵人才無關,甚至於和高考狀元本人無關。人們熱衷於它,因為從中可以獲取有利於自己的東西。相比中國,在美歐等國家,從來沒有“高考狀元”的情結。為什麼沒有?主要在於這些國家人才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僅僅“分數高”,並不能證明就是優秀學生,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意志力、公益情懷、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方面有積極的建樹。

我 個人認為:“高考狀元”不過是臨場發揮較好而已,“高考狀元”不過是一次考試的偶然產物。上大學之後,乃至將來畢業、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強?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除了有“高考狀元”熱,每到高考季還有一個非常惹人關注的話題就是高考作文,無論炒作真作還是偽作,都是為了利益考慮。而且“文無第一”,難有絕對好壞,就像當年江蘇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在有些人眼裡,也未必能得滿分。加之高考作文雖然重要,也僅僅只是一次考試、能寫出一篇好作文也未必代表寫作水平就真的達到“滿分”了。更重要的是,細看很多所謂滿分作文,有著滿滿套路。至於說給學生提供幾篇範文,想想有那麼多的名家名作,還不夠學生學習啊?又何必炮製高考滿分作文?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呈現。過分的宣傳高考狀元,是在人為的“拔苗助長”或摧殘人才,是在人為的扭曲人才教育機制。不僅於高考狀元們自身發展不利,令人擔憂的是,它還會導致更多的人追捧高考狀元,以高考狀元為目標為榜樣。長此以往,便會使得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培養出一個個考試機器,卻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

你身邊的“高考狀元”還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