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屑輕舞校訂版《道德經》之“道經”全文

校訂原則:

1. 以帛書甲本為基本依據,經義無別而文字有差異之處,以帛書甲本為準。

2. 帛書甲本殘缺或錯訛之處參考帛書乙本、郭店楚簡本、王弼版通行本及其它傳世本(按重視程度排名)補齊。

3. 存在較大爭議的地方參考了高明、李零等人非常有見地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理解裁定,但本文重在談學習心得,並不贅述自己校訂的過程,儘管工作量非常巨大。

4. 個別流傳很廣且深入人心的字詞及成語,如“上善若水”、“治大國若烹小鮮”等並沒有參考帛書甲本再作校訂。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曒。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鑑,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樸;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與呵,其相去若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登春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匱。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惚呵,其若海;恍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居。

第二十三章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觀,燕處則超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眇要。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第三十四章

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貴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