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孫開洲沒想到原來農業“這麼這麼難做”。最難的時候,他賣房子給員工發工資,朋友一個個離他而去,父親幾乎要和他斷絕關係……

他和褚時健是同行,也是“橙農”。2005年,32歲的孫開洲從重慶市奉節縣地稅局辭職,回了農村種臍橙。鄉親們都覺得他瘋了。在奉節這樣的縣城裡,公務員的工作“榮耀”、安穩,也有不錯的收入。竟然有人放著好好的公務員不當,要去幹農民們祖祖輩輩乾的活兒,他們無法理解。

正式辭職之前,孫開洲“掙扎”了一年多。他覺得這麼做對不起家人,“(放棄)這麼好的工作,而且(新選擇)又不知道前景。”但他終於還是辭職了。他心裡清楚,這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想不能再猶豫了,“再猶豫,人生就過去了。”

“我對農業有莫名的一種愛。”孫開洲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自小在奉節農村長大的他一直喜歡農村生活。他有一個理想,就是到老的時候,在農村可以“有一塊自己的土地,有一個自己的院子”。

這個理想是不會落空了。這座三層小樓儘管沒有院子,但已經很像一個家了。除了二樓的辦公室,三樓還有供員工午休或留宿的休息室;一樓有餐廳,中午和晚上,孫開洲和他的二十多名員工會在這裡分成兩桌一起吃飯。辦公樓後面是一大片“自己的土地”,面積已經從當初的650畝擴到了2200畝。放眼望去,盡是一排排整齊的綠色果樹。

“我經常說每一棵樹都是我的一個孩子,它是有生命的。”孫開洲說。他每天早上五點四十準時起床(這也許是他部隊經歷留下的一個印跡),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果園轉一轉,看看前一天干活的農民們有沒有把草除淨,疏果疏得怎麼樣。看著綠油油的果樹,他像看著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心情舒暢。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原來沒想到這麼這麼難做”

2005年,孫開洲剛租下這塊地的時候,這還是一片草比人高的荒山。這塊屬於白帝鎮的山地是三峽庫區的移民撂下的。居住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村民原是要把自家被淹的果園後移到這裡的,但隨後政府一紙令下,他們以三峽移民的身份離開了故土,散佈到了廣東、福建等地。孫開洲選中這裡,是因為這裡“日照好、有山有水”。

除了山水和日照,這裡還有歷史。從孫開洲的果園往下看,不遠處就是瞿塘峽口的白帝城——公元223年劉備臨終之時託孤諸葛亮的地方。臍橙是奉節主要的農作物,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杜甫也曾在奉節管理過柑桔園,並寫下詩句“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創業頭幾年,壓力不大。畢竟手頭有一些積蓄,經濟上沒有壓力。讓他頭疼的是父親的不理解、不支持。性格強勢、急脾氣的父親一直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仕途上有發展”。每次一回家,父親都讓他別亂折騰,說著說著就會罵人,孫開洲脾氣也急,於是“一到一起就吵架”。後來發展到父子倆“幾個月不說話”,“最厲害的時候幾乎是要斷絕父子關係。”

回過頭看,父親的不理解只能算是眼前的陰雲。前面等待他的不只是陰雲,而是一段黑不見底的隧道了。到了第四年,公司開始發不起工資了。臍橙從種植到掛果,週期很長。一株果樹栽下去之後,三年之後開始掛果,但頭幾年產量很小,收入遠小於投入的成本。老婆是僅有的兩個支持孫開洲的人(另一個是母親),為了給員工和務工的農民發工資,她把自己的嫁妝、首飾賣了,把家裡唯一一套房子也賣了。

“原來沒想到這麼這麼難做。”孫開洲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的除夕。他之前找一個朋友借錢時承諾,等春節前臍橙收下來賣了錢就還他。那年剛開始有一些產量,但偏偏又趕上行情不好,最終手頭的錢還是不夠。除夕那天,孫開洲和老婆一起到這位朋友家,和他解釋了很久,但朋友始終不為所動,堅持要還錢。後來實在沒辦法,丈母孃把自己的養老錢拿出來,幫孫開洲先還了一部分。那個除夕,他們一家人是躲在果園裡度過的。

孫開洲每次回憶起那段經歷時都忍不住哽咽。為了不讓家人難過,他經常在果園裡一待就是幾個星期。晚上就住在果園旁的草棚裡。以前他是一個“愛動”、廣交朋友的人。在那幾年裡,原本和睦的親戚之間也傷了和氣,身邊的朋友都一個個地離他而去——有的生氣了,因為孫開洲沒有及時還錢,有的怕孫開洲下一個找他借錢,也有的僅僅是覺得孫開洲做這一切“不可理喻”。

隧道有多長?他自己也沒底。只有靠自我安慰。年初的時候,安慰自己“到年底就好了”;到年底了,又安慰自己,“明年就好了。”

那幾年的一個見證是孫開洲的頭髮。現在的孫開洲頭髮有非常明顯的禿頂。“你看我這頭,之前我的頭髮是很好的。”說到這裡時,他又有些哽咽了,“很心酸的。”還有心性的改變。現在孫開洲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泡杯茶,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那兒。他不“愛動”了。

“農民很固執的”

“有時候很難很難。”採訪中,孫開洲回憶創業往事時提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難”。技術是一個更根本的難題。種植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科學:土壤學、植物學、植物營養學……這樣一個系統的知識儲備,孫開洲不具備,幹活的農民也不具備。創業前,孫開洲僅有的農業經驗是小時候看過爺爺種橙子,真正輪到自己種,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修枝整形,要除幾次草,頭腦裡“完全沒有概念”。

好多年裡都靠他自己摸索。他到農技站找書看,到網上搜索資料,與他看中的農民一起探討。有一些收穫,比如用捕食蟎對付紅蜘蛛和黃蜘蛛的方法就是他從書上學到的。但這種摸索終究收效有限。有一次縣裡的一位農技師到果園參觀,看到修枝整形都是“亂剪”,把孫開洲“罵了一通”,“你怎麼搞得像(普通)農民一樣。”孫開洲意識到,光靠自己摸索是不夠的。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長彭良志(左一)到果園進行技術指導

一個最大的改變是施肥。原先孫開洲都是像當地農民一樣,只知道多施肥,彭良志向他介紹了配方施肥法。所謂配方施肥,就是先測土壤,土壤“缺什麼施什麼”。檢測結果是,這塊地不缺磷,鋅、硼、氮要補。按照配方施肥後,孫開洲發現果然有效,果樹勢頭長得明顯見好——原來根本問題出在土壤上。而且施肥量大大降低了,成本也因此節省不少。每株果樹節省十塊錢,一年下來成本降低了十幾萬。

彭良志看到孫開洲做農業的誠意,答應擔任銘陽果業的技術負責人。孫開洲自己也在農民中培養了幾位“技術骨幹”。公司在農業技術上開始步入正軌。

但光有技術還不夠,還有一個難關要過:種地的農民要接受才行。給孫開洲幹活的農民有幾種:一種是他的員工,每個人負責一塊地,平時領基本工資,收果時按照產量再領績效工資。還有一種是合作社成員,他們有自家的果園,孫開洲給他們技術指導,收下來的果子賣給他。負責果樹種植的農民都有數十年的經驗,他們不相信新方法。

推行配方施肥就費了孫開洲很大的勁。“你施這麼一點怎麼行呢?”他們不願意冒這個險。孫開洲只能反覆耐心地向他們解釋,最後是他的保證解決了問題。他說:“你們的利益我來保證,出了問題我承擔。”

還有除草。普通農戶種臍橙,都用除草劑除草,但除草劑會汙染土壤,孫開洲統一要求不用除草劑。農民們也不理解,不願意接受。孫開洲又免不了一遍遍地耐心解釋。“農民很固執的,他覺得他幾十年時間種植的方法就是好。”最終說服他們的還是實際的效果。當他們看到新方法種植的果樹的確勢頭更好,產量更高,終於漸漸地接受了。

亮光

2013年之後,孫開洲看到了亮光。到了2015年,他終於從漆黑的隧道中走了出來。

現在回過頭看,孫開洲將轉機歸為兩個字:堅持。“農業需要通過時間去沉澱。急功近利是不行的。”“你(要)能堅持下來,走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13年前辭職的時候,孫開洲就覺得這是他一輩子要做的事兒了。因此,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從沒想過放棄,從沒有後悔過。

很多年前,孫開洲看過一本講亞洲傳統農業歷史的書——《四千年農夫》,作者是美國一位著名的農業物理學教授。這本書很是讓他震撼,他看到了“老祖宗”的厲害:西方人把糞便排到了海里,但中國的農民卻懂得用糞便漚肥,讓糞便回到田裡成為植物的養分。從那時起,他就想做這樣“真正的農業”。

為了搞他心心念唸的循環農業,一開始孫開洲就建了養牛場。但頭幾年一直有個問題,養牛場總是虧損。虧錢的原因也簡單:養牛也是一門學問,他既無養牛經驗,心思也不在養牛上——他養牛是為了牛糞。2013年,他用一個雙贏的辦法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把養牛場無償租給村裡的貧困戶,養牛收益全歸農戶,他只要牛糞。

2015年,孫開洲的“喜事”一樁連著一樁。

首先是豐收的果子。這一年的臍橙產量達到了80萬斤,是2014年的4倍,2013年的十幾倍。行情也好,每斤五塊五,這一下就是四百多萬的收入。看著果園裡黃橙橙的果子,孫開洲頓時感覺一座大山終於從身上卸了下來。這一年,公司首次實現了收支平衡。

也是在2015年,孫開洲有了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彭良志給他介紹了上海一家高端水果銷售企業,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叫張列。孫開洲給張列供了近兩年的貨之後,兩人產生了深入合作的意向。他們在農業上的理念相似,而且碰巧都是《四千年農夫》的讀者。現在張列是銘陽果業除孫開洲夫婦之外的唯一股東,主要負責果園的銷售。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孫開洲(左)與張列

連老父親也在這一年轉變了態度。有一天,父親突然主動提出要幫孫開洲管理果園生產。父親看兒子果園經營得不錯,受到了市場、政府各方面的認可,他也終於認可了。

同樣是在2015年,銘陽果業開始涉足線上銷售。線上銷售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銷量,更重要的是擴大了公司的影響力。尤其是2017年公司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鄉甜”品牌合作以後,像是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淘鄉甜”有嚴格的品控體系,比如臍橙的重量、糖度、顏色以及瑕疵等,都有清晰的要求。這些都反過來促使孫開洲的果園生產更加精細化。而且,電商還有“大數據”優勢。“淘鄉甜”會綜合後臺數據,及時向銘陽果業反饋產品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數據真的很重要。”生產者可以直接瞭解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公司只有單一線下渠道時孫開洲無法想象的。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2016年,孫開洲與張列聯合創立了新品牌“肚子美”(杜子美諧音)

物聯網+土地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孫開洲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4位新農人代表參加“阿里日”

孫開洲在這13年的摸爬滾打中感受到了兩個方向的力量:一端是傳統,一端是科技。他意識到農業的根本在土地,現在有時到外面給別人介紹經驗,他總是和他們說:“你首先要把土地養好。你要愛土地。” 他還有一個心得,種地必須交給農民來種,“農民是很有智慧的。”儘管他們有知識上的侷限性,但他們是真正熟悉土地的人。因而孫開洲要做的是用科技武裝農民,讓科技為他們賦能。

一方面是教給農民們科學的種植技術,“我們不斷地學習,拿回來教給他們。”另一方面是直接用科技裝備武裝他的果園。孫開洲要求負責種植的農民每天記生產日誌,每株樹都編上了號,他們要記下自己每天具體做了什麼,以及果樹(具體到編號)的生長情況。下一步他打算把手寫的生產日誌搬到系統裡。他計劃在果園裡裝上更多的攝像頭,最終他想實現的就像“阿里AI農業”展臺前的“ET甜瓜”一樣,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清楚地“溯源”每一顆臍橙的一生。“這應該是叫物聯網的方式。”孫開洲相信,未來互聯網+農業一定會成為主流。

公務員辭職種臍橙,為發工資變賣房產,他用13年證明自己沒“瘋”

孫開洲、張列與負責果園種植的農民們

帶動農民一起創業的工作已經正在展開。銘陽果業的合作社已經吸納了一千多戶成員,他自己的果園每年給3000到5000個農民提供了務工機會。他的果園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脫了貧。目前已有40多戶貧困戶每年可以有兩萬多的收入。公司一位勤勞踏實的技術骨幹,原先也是貧困戶,現在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

現在在村裡,孫開洲說話比村幹部都管用。他相信,“百年”後,村子裡的人會念起他。問他如何看人生的意義,他答:“人一輩子能做一件自己喜歡的(就是人生的意義)。”接下來他希望引導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最好兒子將來也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中國的農業真的是需要很多有情懷的人靜下心來做。”孫開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