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港台的影响力如何?

西柳坑边的柳河

其实,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鲁迅的影响力都是很强的,特别是鲁迅笔下的阿Q形像可以说深入人心。所以说,港台也是有人读、更有人研究鲁迅的。

在港台地区,许多文化人对鲁迅是很感兴趣也有很深的研究的。比如写《丑陋的中国人》的台湾作家柏杨,就经常被人们拿出来与鲁迅对比,他就说过:“鲁迅是了不起的,我对鲁迅的文章和风骨是非常崇拜的。我只是不赞成把鲁迅政治化,不愿看到他占据耶稣和孔子的位置,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鲁迅的作品是不准出现在台湾书店的。1968年,台湾作家陈映真就因为“阅读毛泽东、鲁迅的著作”“为共产主义宣传”,被判刑10年。但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曾掀起“保钓运动”,鲁迅的语录被年轻人大量使用,使鲁迅的作品一时在台湾很流行。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鲁迅的作品已经可以堂堂正正出现在台湾书店了。

而日本与鲁迅就更有渊源了,可以说对鲁迅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日本是仅次于中国大陆的。日本研究鲁迅的学者竹内好(著有《鲁迅》,被日本人称为“竹内鲁迅”),丸山升(与竹内好一样也享有“丸山鲁迅”称号)、伊藤虎丸、藤井省三(著有《鲁迅文学之形成与日中俄三国之近代文化》)、尾崎文昭、长堀祐造、代田智明等人。


50后男人

先举两个例子。

第一,2010年秋天,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开了一门通识课,名曰《鲁迅选读》。

这门课总共只有四十多个学生选修。开课第一天,老师提问:“有多少个同学听说过鲁迅?请举手。”

结果举手的只有二十人。

老师又问那些举手的同学:“你们知道鲁迅的哪篇作品?”

有人说《狂人日记》,有人说《阿Q正传》,有人说《伤逝》,这些都很靠谱。但也有几个学生说到《差不多先生传》——这篇其实是胡适的作品,跟鲁迅没关系。

第二,今年初夏,就在上个星期,我给香港一家旅游杂志写专栏,写之前报了两个题目,一个是《鲁迅去香港需要通行证吗》,一个是《纪晓岚的新疆之行》。

我是职业作家,有九部作品同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相对比较了解台湾的出版市场。

如果你去台北诚品,或者到台湾的主要购书网站“博客来”和“金石堂”上看看,绝对可以见到一大堆跟鲁迅有关的出版物。例如鲁迅写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故事新编》,以及写鲁迅的《鲁迅评传》、《鲁迅正传》、《鲁迅传》、《鲁迅的科学思维》、《鲁迅的欧化文字》、《鲁迅语录》,甚至还有《打倒鲁迅》这样的书——必须补充一句,这本书其实是大陆作家写的,只不过在台湾出版而已。

这些书的销量如何呢?不可否认,《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卖得都不错,鲁迅早年写的一部学术书《中国小说史略》在台湾学术界也一直被参考。但别的书都很惨,销量惨淡,印刷量一般都在两千册以下。

跟大陆人相比,台湾人更爱读书,也更爱买书,区区两千万人,却能撑起来庞大的图书市场。在台湾书市上,一本畅销书照样能卖到上百万册,相当于我们十几亿人的规模卖出去上亿册,想想都可怕。

可是在台湾如此浓厚的读书氛围中,鲁迅写的书和写鲁迅的书都只能算非常非常小众的书。我在台北乘出租车,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们大多在四十岁左右,文质彬彬,听说过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龙应台、陈映真,聊起鲁迅,则一脸懵逼的样子。

当然,台湾的文史学者和教国文的教授肯定都知道鲁迅,但他们在整个台湾社会中只是极少数,不能代表台湾人。这跟大陆完全不同,在大陆农村,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也知道鲁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大人物。例如我妈就是这样。

鲁迅在台湾为何备受冷遇呢?

原因在于政治。

准确地说,鲁迅在台湾知识阶层的阅读视野里曾经火过一阵子,如今在整个台湾少人问津。他以前的火,和现在的不火,都跟政治有关。

二战时期,台湾是日本殖民地,没有人知道鲁迅。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化人跟随国民党迁居台湾,这些人要么是鲁迅的同学,要么是鲁迅的同乡,要么在北大和北京女师大旁听过鲁迅的讲座,属于鲁迅的半个学生,要么则跟鲁迅搞过笔墨战争。这些人到了台湾以后,有人继续夸鲁迅,有人继续骂鲁迅,很快就在媒体上和文化沙龙里掀起了一股“鲁迅风”。

然后新中国成立了,大陆这边为了竖起一个文化标杆,迅速将鲁迅神化。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胡适和陈独秀退居幕后,鲁迅居然成了五四运动的主将。

在台湾那边呢?蒋介石开始搞“戒严”,事事与大陆对着干。大陆神化鲁迅,大骂胡适和梁实秋;台湾就丑化鲁迅,狠捧胡适和梁实秋。大陆把鲁迅当成革命的工具,台湾则把鲁迅当成反共的工具。在台湾戒严时期,鲁迅的一切作品禁止销售,禁止阅读,而批判鲁迅的作品和言论却大行其道。那时候,台湾“反鲁代表人物”苏雪林在书中骂鲁迅为“剽悍的狗”、“流氓首领”、“玷辱士林之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另一位作家陈敬之将鲁迅定性为“共党的文化特务”、“左派仁兄们的帮凶”。

现在台湾年过半百的文化人,小时候都是在听着对鲁迅的骂声中长大的,就像我们这边都是在听着对鲁迅的歌颂声中长大的一样。

但吊诡的是,正是因为蒋介石禁读鲁迅,正是因为台湾有一批文人攻击鲁迅,所以台湾的学生(这里仅指“戒严”时期的台湾学生)才对鲁迅非常好奇。一些家境稍好的文化人家庭,从大陆、香港、新加坡偷偷弄来鲁迅的作品,供孩子满足好奇心。所以在那个时代,鲁迅在台湾恰恰比较火。

台湾“民主”以后,关于鲁迅的禁令被彻底消除了,鲁迅在台湾再也不是禁忌了,可是读鲁迅作品的人却减少了。

为什么?

第一,1999年之前,台湾教科书统一由官方审定,所有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都是讲梁启超、蔡元培、徐志摩、朱自清、胡适、梁实秋这些人,没有鲁迅。学生从小受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对鲁迅感兴趣呢?

第二,1999年至今,台湾开放教科书,学校自由选择教科书,中小学的国文课本多达几十种,但是大多数课本都没有收录鲁迅的文章。直到最近十来年当中,龙腾、翰林、东大、南一等少数几家出版社编选高中课本,才陆续收录了《风筝》和《孔乙己》这两篇作品。

第三,现在的台湾年轻人追求美式自由,追求个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只看他们自认为“好看”和“好玩”的书。而鲁迅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当时白话文尚未成熟,文字表达爱用欧式长句,也就是现在常讲的“翻译腔”,对一个读着漫画长大的年轻人来说,鲁迅的作品很难做到“好看”和“好玩”,所以他们宁可不读。


开周说宋

鲁迅和周总理是本家,长周总理一辈。鲁迅留学日本,弃医从文,试图从人性上灵魂处改造国民性。鲁迅说袁世凯是中国少有的懂教育的人。鲁迅在北大与青年毛泽东有交集,彼此欣赏。参考消息四字取自鲁迅笔体。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送尼克松一罐西湖龙井,毛主席送尼克松一部《鲁迅全集》。


心婳音

世界上有两位作家最幸运,一位是苏联的高尔基,另一位就是咱的鲁迅,在政治斗争博弈下兄弟俩一前一后成了神。港台实行的是思想民主、言论自由,所以鲁迅在那里不但不是神,甚至还常遭践踏。前些年我听过台湾人讲鲁迅,讲着讲着便不恭敬起来,称鲁迅思想不是深刻而是肤浅,除了骂老百姓笨,就是骂国民党坏,远没胡适具备远见。鲁迅当惯了神,我也当惯了顺民,我认为港台应是该收手时就收手,别被口水淹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