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琴家》背後三個人的真實命運:現實中的鋼琴家從集中營裡生還


十多年前問世的影片《鋼琴家》,讓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羅迪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同時,該影片還讓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奪得自己職業生涯裡的第一尊小金人。但影片背後的故事藍本,遠比電影本身的情節更加驚心動魄。 "

電影《鋼琴家》取材於波蘭猶太作曲家、鋼琴家瓦迪斯瓦夫·史匹曼的回憶錄,並加進了波蘭斯基本人在二戰期間的經歷。波蘭斯基本人於1933年8月出生在巴黎,1936年全家搬到波蘭城市克拉科夫,而二戰爆發後,波蘭很快就被納粹軍隊佔領,包括他全家在內的猶太人先是被迫遷入克拉科夫城中的猶太區,其後,他的父親被送進了位於奧地利的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母親則被送入奧斯維辛集中營。 "

波蘭斯基歷盡艱險,於1943年逃離了猶太區,和父親在戰後團聚。而《鋼琴家》故事藍本的原作者、影片主人公瓦迪斯瓦夫,同樣也在二戰中逃過一劫,但家中只有他一人倖存。瓦迪斯瓦夫於1911年12月出生在波蘭,年幼時就顯露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後來入讀位於華沙的肖邦音樂學院,開始在名家門下學習鋼琴,1931年遠赴德國深造,1933年回到華沙,很快就在波蘭知名。圖為波蘭斯基在拍攝《鋼琴家》期間的工作照。 "


1935年,瓦迪斯瓦夫在波蘭電臺謀得了一份職業,為電臺聽眾演奏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四年後,納粹德國佔領了波蘭,在華沙等地設立了猶太人居住區,包括瓦迪斯瓦夫及其家人在內的猶太人都被迫遷移到那裡。其後,為了賺錢幫補生計,瓦迪斯瓦夫在猶太人居住區裡的一家餐廳裡演奏鋼琴,但收入極為微薄。圖為電影《鋼琴家》劇照。 "

1942年,瓦迪斯瓦夫的家人,包括他的父母、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都被送進了位於波蘭的特雷布林卡滅絕營。該集中營是作為1942年7月到1943年10月間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行動的一部分而設立的,直到1944年8月才被蘇軍解放,據說死於該集中營的人數超過一百萬,其中包括瓦迪斯瓦夫的所有家人。圖為波蘭斯基在拍攝《鋼琴家》期間的工作照。 "

瓦迪斯瓦夫得以倖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納粹軍官威廉·霍森菲爾德向他伸出援手。霍森菲爾德於1895年5月出生在德國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教師家庭,早年曾入讀師範學校,並當過教師,但他的性格富於浪漫氣質,熱愛音樂等藝術。1914年,霍森菲爾德走上了一戰前線,因作戰英勇而獲得勳章。1927年,他結婚成家,很快就有了五個孩子。圖為電影《鋼琴家》劇照。 "


希特勒上臺後,霍森菲爾德先是加入了納粹黨,1939年加入了納粹的國防軍,同年10月被調往波蘭。儘管他在1935年就加入了納粹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納粹黨的理念及做法等越來越不滿,尤其反對納粹黨對猶太人的迫害。在華沙期間,霍森霍爾德和一些同情猶太人的納粹軍官們一起冒著被蓋世太保迫害甚至逮捕的危險,偷偷救助猶太人和波蘭人。圖為現實中的瓦迪斯瓦夫。 "

1945年,霍森菲爾德被俘,蘇軍懷疑他是德軍情報組織成員或是黨衛隊成員,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迫害。1947年7月,他在戰犯營中風,1950年被前蘇聯當局以戰爭罪名判處死刑,後改為25年苦役。次年,霍森菲爾德再度中風,1952年8月去世,他唯一的遺物是一本日記,被送回德國。2009年2月,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追封霍森菲爾德為國際義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