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訓民正音

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一直與中國一衣帶水,半島上的國家很長一段時間為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半島的歷史和我大中華的歷史密不可分。

漢字在歷史上一直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就算是朝鮮世宗大王發明了韓文(俗稱“諺文”),漢文一直是朝鮮的官方文字直到朝鮮光復。然而朝鮮光復後為了彰顯本民族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性和自尊心,朝鮮開始了去漢字化運動。(註釋: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國王遣人完成《訓民正音》,創造朝鮮拼音文。值得注意的是韓文是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至今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還用漢字表意。)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1945年以後,韓國氏諺文和漢字共同使用的,上世紀70年代的朝鮮日報還是摻和使用的,學校裡也是教習漢字的。但是70年代以後韓國禁止學校教習漢字,到80年代,漢字在韓國的出版物上基本消失,朝鮮和韓國的情況基本一樣。但是韓語中的同音漢字比日語多得多,這導致韓語中出現了大量的同音異義詞。比如,長、葬、場都讀一個音,所以會長、會葬、會場都是同音詞,“會長來會場會葬(送殯)”念起來會讓人啼笑皆非,所以從文脈來判斷很難。平常說話交流還沒那麼嚴重,可一旦書寫時對於正確傳達語意有很大的影響。韓語中,神社和紳士讀音相同,在被問到“靖國神社”時,韓國年輕女性竟回答“應該是某個偉人吧”,把靖國神社理解成某個偉大的紳士。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高峰典型—“光化門”:

光化門(韓文:광화문;英文:Gwanghwamun),為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的統一王朝李氏朝鮮(1392~1910年)景福宮的正門,為三拱券磚石結構城門,喻“光照四方,教化四方”的之意,三毀四建,城門多次變更遷建,最後一次復建於2010年,位於城門舊址附近。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漢字“光化門”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諺文“光化門”

光化門是韓國國門的象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995年韓國光復50週年之際,當局金泳三政府以恢復本國傳統文化,“清除日本統治時期象徵”為由拆除總督府建築,原址開始大規模復建景福宮及其附屬建築,並由朴正熙手書光化門諺文匾額,至此“光化門”有漢字變成了“諺文”韓文。

然而,掛上之後,不知外國人看著彆扭,連自己本國人都覺得甚是彆扭,加之日本媒體的冷嘲熱諷。韓國政府在2006年通過數字技術重新恢復了數百年前的漢字“光化門”匾額字體。2010年8月,韓國再次復建的光化門,由原先所謂“去中國化”的諺文匾額又恢復為傳統的漢文牌匾。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漢字魅力

韓國“去漢字化運動”顯示出這個民族的狹隘和膚淺

諺文光化門,看著彆扭

PS:分明是本國的文化,但是還這樣折騰來折騰去,這樣的民族真實讓人難以捉摸,他們所謂的自尊心,難道因為更換了字體就增強了嗎?錯,這更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狹隘和目光短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