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兩位將軍是誰?

第一軍情

很多人都在說“忠孝仁義”張漢卿,在這裡我給大家說幾句客觀之言。

第一,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揮師入關,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任中華民國海陸空總司令,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此後又抽調東北軍征伐石友三,東北軍力空虛。

第二,從七七事變到1945年,整整八年,傾中華之全力,拋頭顱灑熱血,多少英雄豪傑葬身沙場,方換的今日之太平,不要被現在的抗日神劇所洗腦。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瀋陽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掌權東北,當時僅29歲。

31歲,在一群老謀深算的軍閥中,能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這樣的人,其政治眼光和能力都不能說上是很差勁。

其次,抗日戰爭打得有多悲壯,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僅靠一個張學良,能守得住東北嗎?日本關東軍入侵東北,就算張學良抵抗了,東北也是守不住的,不要想著所謂的援軍,中東路事件可謂是前車之鑑,而且到1936年了蔣介石還口口聲聲的說攘外必先安內呢。

而且,當時的關東軍,向來都是一群瘋子般的擴張,先斬後奏,九一八事變就連日本參謀部都不允許的行動。當然,不要以為張學良當時抵抗了日本人就不會進攻東北了。從張作霖慘死在皇姑屯,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對東北從偷偷覬覦到顯露狼子野心。

因此,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覺去口誅筆伐這個31歲的年輕人,是不是有些苛責了?

說到底,九一八事變誰的損失最大,無疑還是他張家的損失最大。

他並不是一個傻子,傻子不會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的,也不會讓張作霖在眾多子嗣中培養他為繼承人。

因此,張學良老年說,他當時不是不想抵抗,而是沒有想要,以為只是一次滋事挑釁,卻沒有想到九一八就這樣來了。

這句話,還是比較可信的。

東北軍力空虛,給予日本關東軍以可乘之機,而後張學良的判斷失誤,關東軍如同瘋子一般的擴張,最後釀成了九一八事變。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並不是你張漢卿一槍不發丟東北的理由。說到底,他瘋不瘋是你的事,而你作為東北少帥,守衛國土,抵禦外敵這是你的責任,你丟失了國土,那就是你的罪責了。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漢卿都能洗白的話,那讓楊靖宇,馬占山將軍,情何以堪?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對張學良這個人,多一點理性的思考,不要以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時局,才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最後,我認為,張漢卿,是一個志大才疏,德不配位的人。身為東北少帥,他並沒有承擔起東北少帥這份權利和這份責任的意志,算是一個懦夫,但是說是最無能的將軍,還是言重了些吧。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

其實,在我看來,最無能的將軍,這個問題很難評定。

紙上談兵的趙括算不算?

沒有三顧茅廬之前的劉備算不算?

草包將軍李景隆算不算?

逃跑將軍韓復渠算不算?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我看來,能在史書上留其名的人,一定是那個時代裡,算是很厲害的人啦。又何必非要以輸贏,來判定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呢?

英雄之前,也可能輸的很慘,狗熊之前,也可能輝煌勝利。

自古以來我們都喜歡蓋棺定論,可是人性複雜,又豈是一句好壞,一句英雄狗熊,就能一言以蔽之的?

不臉譜化的看待歷史上的人物,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尊重吧。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逃跑能手李景達,屢戰屢敗李景隆,這是古代的兩個;一槍不放張學良,長跑豬頭是劉峙,這是近現代的兩個。

一槍不放張學良——紈絝子弟數風流,大帥張作霖之子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功,東北易幟”,協助蔣介石完成形式上的全國統一,對國家有功;發動西安事變,促進聯合抗日,對民族有功。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過,而且是功不抵過。

張作霖是個硬骨頭,他被日本人炸死時,留給張學良的是高達5000萬的家族資產、包括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10個炮兵團,總兵力約30萬的陸軍,3000多人、21艘艦隻的海軍,3000多人、100餘架飛機的空軍,以及全國規模最大、遠東前三的瀋陽兵工廠。

與此同時,駐紮東北的日軍總兵力不足2萬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如果張學良下令拼命抵抗,完全可以抵抗一段時間,以便蔣介石方面做出應對和支援,絕不至於一敗塗地。

然而,張學良卻下令一槍不放,率領東北軍撤回關內,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人,一個男人的血性,一個軍人的天職,通通都被放棄,這難道不是民族罪人嗎?

張學良的決策既是沒膽,也是無能。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曾經如此評價張學良: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長跑豬頭是劉峙——逃跑斂財真高手,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劉峙曾投筆從戎,又是黃埔畢業,軍事上卻很豬頭,他有幾個奇葩又耐人尋味的外號: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解放戰爭中的“豬頭將軍”,還被稱為“斂錢司令”,足以說明一切。

首先是外戰外行,抗日戰爭中,被委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結果在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被自己人譏笑為長腿將軍。

其次是內戰內行,滄海戰役中,被蔣介石委任徐州剿總司令,這一任命舉贏得國軍反對和我軍歡迎,國軍將領邱清泉說“徐州乃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該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解放軍動員口號更是“打到徐州去殺豬”!

不出意料的是,劉峙到任後不到1個月,國軍就全線垮臺,被解放軍徹底擊潰,劉峙早早逃跑,留下杜聿明兵團全殲,杜聿明被活捉,有力加速瞭解放戰爭進程,功勞可比劉伯承。

屢戰屢敗李景隆——老爹英雄兒軟蛋,名將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是明初名將李文忠之子,世襲了老爹的曹國公爵位,但老爹英雄兒軟蛋,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李文忠卻生了一個不懂打仗的兒子,偏偏這個兒子還得到建文帝朱允炆的重用。

李景隆曾奉旨出京練兵,建文帝削藩時,他也出力甚多,後來朱棣不服削藩,發動靖難之役,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率軍征討。一開始,朱棣方面完全處於下風,南軍都督瞿能圍攻朱棣老巢北平,險些攻破張掖門,卻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兵,以致功敗垂成。

鄭村壩、白溝河一役,李景隆統帥數十萬大軍,對上朱棣的北軍,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朱棣以少勝多,幫助朱棣成功實現逆轉,徹底扭轉雙方攻守形勢,後被建文帝奪職召回。

朱棣率軍突破防守,逼近南京,原本是一招冒險戰術,若南京固守城池,是可以擋住朱棣,甚至與趕來的軍隊裡應外合,擊潰朱棣的,但李景隆卻擅自打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可以說,朱棣能夠靖難成功,李景隆絕對是第一功臣。

逃跑能手李景達——逃跑戰線屬第一,南唐中主李璟之弟

李景遂和李景隆看似親哥倆,實際卻差了幾百年。李景隆是明朝人,李景遂則是南唐人,但兩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特別不擅長打仗,偏偏還被領導委以重任,最後敗光家底。

李景達是南唐烈祖李昪(也稱先主)四子,南唐中主李璟的弟弟,封齊王。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柴榮率軍親征,與南唐爭奪淮南。兵強馬壯的後周佔據上風,不斷攻城略地,南唐不得已向後周求和卻被拒絕,李璟孤注一擲,派李景達掛帥,領六萬大軍渡江北上發動反擊。

當時的後周將領趙匡胤還沒什麼名氣,他正統率3000兵馬駐紮六合,李景達輕敵出戰,被趙匡胤以少勝多,斬殺1萬多人,李景達扔下大部隊,倉皇渡江返回南京。

李璟不知悔改,不久後又派李景達率軍5萬馳援壽州,柴榮命趙匡胤等將兵分三路,突襲南唐援軍,李景達再次大敗,再次倉皇逃跑,渡江返回南京,徹底辜負了李璟期望。

綜觀古今四位無能將軍,共同特點是懦弱又無能,但卻又都受到領導的信任和重用,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領導的心腹親信就是領導的忠誠走狗。任人唯親而非賢,難怪他們的領導會失敗。


狄飛驚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誕生了諸多有名的將領。比如孫武韓信等,都因為用兵如神名留青史,與他們相對的,有一些將領因為打了一些著名的敗仗會被人們銘記。比如下面兩位:

長跑冠軍葉志超

葉志超是清末淮軍將領,這貨運氣實在太好,不是跟著好領導,就是帶著好部下,先是跟隨名將劉銘傳鎮壓捻軍,竟然靠著戰功升到了直隸提督,穿黃馬褂。在朝鮮時冒領了部將聶士成的戰功,被提升為朝鮮最高軍事指揮官。

但是,才不配位終究是要出事的。不僅沒有乘日軍立足不穩之際進攻,在與日軍對戰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棄城而去,連夜狂奔500多里,度過鴨綠江為止,將整個朝鮮奉送給日本。喪失了朝鮮這塊完美的戰略屏障,把戰火引到了中國境內。


最佳導演胡宗南

胡宗南是黃埔軍校一期學生,作為天子門生深受蔣介石器重。在內戰時期,在西北與彭德懷周旋,奈何本人實力太弱,數十萬部隊被彭德懷幾萬人耍得團團轉。

自身司令部又被情報人員滲透得千瘡百孔,軍事指令先發共軍再發國軍。小部隊被不斷蠶食,大部隊一無所獲。

最大的功績就是拿下了被放棄的延安,謊報俘虜數萬,繳獲甚多。結果外國參觀團去採訪,看見的俘虜全是國軍假扮,繳獲的物資全是美械裝備。

我一直懷疑胡宗南是我方忍辱負重的同志,不僅拱手讓出關中,最後更是一步步退到四川、海南。還為解放軍提供大量的軍事物資,牽制數十萬的國軍精銳。


桂西散人

其實並不想用最無能這個詞,只是有些人偏偏不是這塊料,卻坐在了那個位置,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舉個例子,宋徽宗趙佶,明明就是個出色的書法家,可偏偏坐在了北宋皇帝這個座位上,你讓他怎麼辦?



同樣的道理,一樣的可以用在本為的兩個主角身上。其一為張學良,其二為李景隆。

(一)、張學良

從某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國家有功:

改旗易幟,讓中國名義上歸於統一;西安事變,促成了民族統一戰線。

從另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民族有過:

918事變,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導致日軍毫不費力的佔領東北。數十萬東北軍,面對2萬關東軍,如喪假之犬一般退出了東北。

東北的淪陷,不僅讓數以千萬計的東北民眾慘遭日寇蹂躪,更是讓讓日軍獲得了入侵中國的跳板,已經無數的資源。當日軍用掠奪的資源製成彈藥,傾瀉在中國軍人身上的時候,不知道張少帥心中是何感想。


別說是蔣介石讓張學良不抵抗的,老實說1931年蔣介石剛剛經歷中原大戰,根本指揮不動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張學良。只是張學良,毫無主見,蔣介石不說話,便慌了神,慌慌張張的將軍隊撤出了東北。

想想衡陽會戰的方先覺將軍,以區區2萬不到的兵力,困守孤城,面對10萬日軍的進攻,整整堅持了47天。

想想常德保衛戰中的餘程萬將軍,以8000人馬,在常德城中阻擊了日軍一個師團數萬兵力,堅持了整整12天。

也許,張公子就適合生活在一個經濟富庶的和平年代,可以流連於煙花之地,縱享快樂人生。作為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不太適合他。



(二)、李景隆

李景隆只恨自己為什麼是李文忠之子,為什麼不是哪個地主家的公子哥。

靖難之役時,李景隆被朱允炆拜為大將軍,統帥55萬大軍,征伐造反的燕王朱棣。可以說,朱允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給李景隆了。

李景隆也是夠義氣,55大軍輕輕鬆鬆就被朱棣給料理了,灰溜溜的給逃了回來,然後順便打開了南京城的大門,將朱棣給放了進來。

想想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一身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死後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要是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草包,恐怕九泉之下也會氣得吐血。


小鎮月明

我們都很喜歡崇拜英雄,尤其是那些久經沙場而又經常取得勝利的著名人物,如衛青、霍去病、趙雲等等,感覺他們如同天神下凡一般,想想都感覺自己意氣風發,能指點江山了。可和這些常勝將軍相比,我國曆史上有兩個讓人感覺很窩囊的將軍,他們不但沒有取得過勝利,而且還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第一位就是西漢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估計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妹夫是漢武帝劉徹,就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一個人沒有才能沒關係,但你不能沒有那本事還要往前衝,打仗是一名技術活,而且還需要很大的天賦。而我們的貳師將軍卻是創造了西漢將軍對敵的一個新高度:一個人打了敗仗沒關係,難能可貴的是打了一輩子的敗仗,最後還要投降敵方,估計漢武帝都氣的吐血了。

第二位就是明朝末年的楊嗣昌,此人不單是明朝的兵部尚書,而且還是一位詩人。估計是想學班超,棄文從武,結果事與願違。當後金大軍在東北鬧得翻天覆地的時候,這貨總督各路援軍,不知道是因為害怕還是什麼,帶領著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後金軍燒殺搶掠而無動於衷。等到皇太極燒殺搶掠完後,他才率領著明軍尾隨皇太極“出境”,難怪皇太極都感覺不好意思,留下“百官莫送”的字樣。而且這位兵部尚書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是推卸責任,每次打了敗仗,他總是能找到找到一大堆理由,把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而他自己卻安然無恙。


第一軍情

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軍當然是首推少帥張學良。

1928年12月,張學良在東北宣佈易幟後,麾下尚有40餘萬大軍,坐擁東北四省。但是張少帥沒有在東北整軍經武,積極防備日本人,而是先殺了東北軍重要人物,號稱北方小諸葛的楊宇霆,自毀長城。其後蔣馮閻中原大戰,張少帥又禁不起蔣介石的金錢和權力誘惑,命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蔣介石打敗馮閻,並取得了京津地區。東北軍精銳大部入關,關外空虛,而張少帥又在北京城忙著花天酒地。以至於數百人的關東軍制造了一起摩擦事件就把少帥嚇得屁滾尿流,幾十萬大軍一槍不發,潰退到關內,將東北三千萬同胞丟給了日本人,最後美其名曰保存實力,實在是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能與張少帥一較高低的還屬明朝大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聞訊命李景隆率50萬大軍北上平叛。李景隆揮師圍攻北平城多日不下,結果被朱棣回師大敗。其後,李景隆與武定侯郭英等會師60萬再戰燕軍,結果在白溝河再次大敗,喪師數十萬,致使南軍無力北上平叛,奠定了建文帝的悲劇。建文四年,朱棣進圍南京,又是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軍,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


墨水2333

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領是誰?這個可不好評價,如果放到古代,那麼袁紹可能算一個,坐擁七十萬大軍卻被曹操打敗,而且原因就是因為其本人過於剛愎自用。從民族角度來講,吳三桂也算是無能,面對李自成攻克北京,吳三桂居然是選擇投靠滿清來保自己的利益,全然沒有一點氣節可言。不過放到近代,那麼無疑就是唐生智了。

或許有人會說近代最無能的將領應該是張學良,因為當時面對區區數百關東軍,張學良居然下令不許反擊,導致北大營丟失。而後更是直接要求東北軍撤出東北,一槍未放丟了東三省。但是好歹張學良還是有一點魄力和能力的,比如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這些都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唐生智其人為何無能,其無能就體現在他的那張嘴上。當時他去守南京時,他曾經向老蔣保證與南京共存亡,這使得南京守軍下定了必死的決心,城中民眾也沒有及時的撤離。這麼做的結局就是唐生智一跑,守軍軍心立刻就散了,整整十幾萬守軍,在沒有進行巷戰的情況下投降,被殘忍的日軍屠殺,整個南京城都被日軍血洗,只因為唐生智的突然逃跑。

本來南京城在淞滬會戰之後,就有人提議可以守,但是迫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放棄。但是個別拍馬屁者卻表示南京必須守,而這時唐生智就被推出來了。其實如果唐生智不拍胸脯死守,或許可以事先叫民眾疏散,或者就不會下令把撤退用的船隻銷燬。這導致十幾萬守軍撤不出來,抵抗又沒人組織,所以說唐生智無能,沒有一點主見也敢出來領兵,害苦了南京軍民。


小司馬遷論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更是將星如雲,有能的無能的多如牛毛,不可計數。有能的如樂毅、韓信、衛霍、李靖等等,歷史上大書特書,人人盡知。無能的往往沒人書寫,不受關注。所以,要想從無能裡挑兩位最出來,有點難。但既然問,那就只好答——依我看來,要說歷史上最無能 的兩位將軍,不巧都出在近代,不巧都追隨蔣校長凱伸公麾下,一是劉峙劉將軍,二是湯恩伯湯司令。二人不愧為校長的好學生,把校長的本事原原本本學了過來,什麼本事?打仗不行,逃跑有術!

劉峙號稱長腿將軍,無論是抗日期間還是後期國共內戰,總是身先士卒、不辭辛苦,衝在前面,當然是面朝後方背對敵人。盧溝橋事變後,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進駐保定,防守平漢路沿線。平津失陷後,日軍一路沿平漢線南犯,襲擊涿縣、保定、石家莊;打了沒幾天,劉峙便驚慌失措,率總部不戰而逃,一口氣逃到石家莊,把華北的大地拱手讓給日寇,時人送他一個外號"長跑將軍"。解放戰爭時, 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當時國軍內部有人道:"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指薛嶽)把守。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指顧祝同)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守不住。”果然一語成讖,淮海大戰中,劉以優勢兵力對戰劉鄧陳粟,不但大戰失敗,黃百韜、黃維、邱清泉等幾十萬精銳盡失,國民黨再無翻身之機。


湯恩伯,河南人民稱為水旱湯蝗,為四害之一,可見打仗不行,專會禍害百姓,人心盡失。臺兒莊戰役時按兵不動,見死不救,致使池峰城戰死。豫湘桂戰役時帶頭逃跑,造成國軍最輝煌的一次大逃跑,一次便失地千里,日軍怎麼追也追不上,氣死不少人。解放戰爭時,指揮山東戰區,以致七十四師被粟裕所部全殲,蔣凱伸惱羞成怒,用手杖痛擊湯的光頭,血流滿面。後又多次面對解放軍,均望風而逃。唯善於撈錢,特別是將大陸黃金搶運臺灣,為凱伸立下大功,卻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說這兩人最無能,也許有人不服。而且就是兩人在地之靈知道了,也可能不服。為什麼?因為還有一人,似乎比他們還要無能。誰?當然就是他們的校長司令蔣總統中正凱伸公了。這位大人物對戰日本,國粉號稱22次會戰無一勝績,把大片國土拱手讓給日本人,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對陣解放軍,三年時間便丟掉八百萬軍隊,轉進臺灣,虎距至今,並贏得運輸大隊長的美稱。這樣的輝煌戰績,歷史上還真找不出幾個來,倘若算在最無能的行列裡,興許也差不多。

不知你意下如何?

看了一些人的評論,覺得有必要加上一付對聯,算是對他們的回答吧。

上聯:國軍無勇無謀無能;下聯:國粉無知無腦無聊。

橫批:嘴炮都行。


一帆清風一江月

今不邀不至,想說兩句,不知可否?如若論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軍,我認為中華民國時期的二張便是。這二張便是張學良、張靈甫。先說張學良吧。他爸張作霖,真的是一代梟雄,短短二十年左右變由一普通獸醫兼買賣人成為東三省們領袖人物,擁軍百萬左右。張作霖被暗害後,張學良接管了父親的東三省管轄權及百萬東北軍的指揮權。然而,當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卻不抵抗,率百萬東北大軍一退幹裡,逃入關內。短短八、九年,百萬關東大軍不知所蹤;肥沃的東三省淪為日本之手,領土丟失。丟土失軍,真顯出張學良乃無能之將,上世紀中華民國最大敗家子非他張學良莫屬。再說張靈甫吧。張靈甫抗戰有功是勇士本人認可,但作為指揮戰爭或戰役的將軍張靈甫確是無能。三年內戰早期階段,張靈甫接手的七四師在當時是經歷抗日戰爭鍛打出來的精銳之師。土兵的戰鬥素質是中華民國陸軍中最好的。從裝備上看,七四師全是美械先進裝備。七四師是當時中華民國陸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然而,張靈甫一接手指揮七四僅一年零一個就在山東的孟良崮被全殲。這麼好的一支部隊,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被全殲,足夠證明張靈甫的無能。即便讓我們武陵山下的土匪姚大榜去指揮七四師也不至於滅亡的這麼快!所以呀,我個人認為張學良、張靈甫從軍事指揮這一層面剖析,這兩位將軍是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兩位將軍。"最無能"將軍這一帽子非他倆莫屬。


劉海泉22

歷史上無能的將軍數不勝數,個人覺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明初的李景隆和清末的葉志超。

明成祖朱棣得天下第一功臣李景隆

李景隆是大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可惜李景隆一代沒遺傳一代名將李文忠的軍事天才,堪稱虎父犬子的典範。

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後,其實能控制的地盤和兵力都有限得很。相比掌握中央政權能調集全國資源的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成功的希望小的可憐。

可惜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統帥大軍與朱棣作戰,優勢兵力和資源的李景隆屢戰屢敗,成為朱棣的運輸大隊長,不斷增強朱棣的力量。而建文帝對李景隆信任非常,屢次在戰敗後繼續給予李景隆兵力作戰。最終不得不撤換李景隆後也沒有治罪。

(李景隆)

建文帝如此厚待李景隆的結果,是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李景隆開門投降,讓朱棣沒有付出多大代價成功佔領明代南京這座冷兵器時代很難攻克的堅城。

李景隆可謂朱棣得天下的最大功臣,朱棣應該給李景隆發個一噸重的大獎章。

(明成祖朱棣)

長跑健將葉志超

清末的甲午戰爭,被談論最多的是北洋艦隊的戰敗。不過客觀說,北洋艦隊表現不算特別好但也算過得去,而陸戰中清軍的表現就更丟臉的多,葉志超則更是丟臉的佼佼者。

(葉志超)

葉志超早年在李鴻章的淮軍中也算一員悍將,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中有著還算出色的表現。甲午戰爭中,單論武器的話,清軍陸軍其實比日軍還有優勢。但清軍的訓練、組織各方面都比日軍差得遠,不是一個時代的軍隊。

而葉志超等將領的低劣表現,加劇了清軍的潰敗。葉志超在平壤之戰中,作為清軍主將,不戰而逃,一路狂奔五百餘里逃回國內,讓日軍在朝鮮取得了徹底大勝,一舉佔領朝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