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好醫護」市一院肝膽外科主任王仲:刀鋒上的濟世仁心

市一院肝膽外科主任王仲:

刀鋒上的濟世仁心

「身邊好醫護」市一院肝膽外科主任王仲:刀鋒上的濟世仁心

生命監護儀器不絕於耳的警報聲,伴隨著手術器械和彎盤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響,這臺肝膽外科四級手術持續了四個小時。患者被推出手術室時,王仲和年輕的助手累得癱坐在牆角。

“主任,還是在醫務處做處長輕鬆吧。”

中國外科之父、肝膽外科和移植外科泰斗裘法祖曾經說過:“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而王仲徹底感悟同門老前輩這句話的分量,用了整整22年。

「身邊好醫護」市一院肝膽外科主任王仲:刀鋒上的濟世仁心

體弱卻選擇了高風險的肝膽外科

王仲當初學醫的理由很簡單,身體不好,他覺得學了醫,起碼懂得怎樣照顧自己。然而1995年從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他卻遇到了三個選擇。

王仲的這個選擇即使放到現在來看,也夠“想不開”的,因為骨科待遇不錯、神經外科高大上幾乎是全社會的共識,而普外科每天都忙得雞飛狗跳,光急診患者就塞得滿滿當當,夜班、加班是家常便飯,手術一臺接一臺,縫皮、清創的瑣事更是數不勝數……但王仲卻乾得很開心。

“年輕醫生必須要打好基礎,如果你今後想走得更遠更深,就一定要在普外磨性子、練技術。”王仲的眼光遠卻總是出人意料,在從業15年後,他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進肝膽外科。

外科細化分科是大勢所趨,這本無可厚非,不過當時很多人都勸王仲去幹胃腸外科,因為待遇不錯,而且風險較小,因為胃腸外科的很多手術都有範式指南和經典案例,這就好比馬路上劃好的車道,只要守規矩沿著走,一般都很安全。然而王仲卻刀頭一轉,進了肝膽外科。

“肝膽外科是出了名的高風險專科,都是要命的重要臟器,周圍血管密佈,解剖位置深,大多數都是手術難度大的四級手術,切面大,手術無範式、不定型,變數太多,教科書上沒有現成東西給你照搬,同一種病的患者打開腹腔後是天差地別,100個醫生有100種下刀路徑,幾乎每臺手術都要創新,壓力很大。”但王仲還是去了,他的理由是,外科醫生就應該過充滿挑戰的生活。

當初因體弱入行的他,從此過上了刀尖上起舞的日子。

「身邊好醫護」市一院肝膽外科主任王仲:刀鋒上的濟世仁心

7年醫務處長讓他重新認識這把刀

外科醫生一直用極端的方式拯救生命,無影燈、綠色手術衣、冰涼的手術器械、刺耳的生命監護儀器聲,在被汽化和切除組織病變時產生的有害氣體、病變細胞、病毒包圍中與病魔作戰。每次手術他們都用自己做賭注,手中握著世上最珍貴的東西。雖然身披白袍,卻終日面對血淋淋的內臟皮肉、慘不忍睹的肢體、最難聞的氣味、最恐怖的細菌病毒,一刀切下去便沒有後路。

這就是王仲的工作,除了門診、查房、加班,剩下的就是手術,他常常一天要做七八臺手術,同時要在五六間手術室裡“轉場”,為了挽救一個患者的生命,他曾在前一天做了3個手術的情況下,又連續在手術檯邊站了30多個小時,最後累癱在手術檯邊。而隨著病種結構的變化,突發疾病、惡性疾病、難治性疾病的發病率日漸走高,尤其是節假日和夜裡,急性胰腺炎等兇險性疾病的急診患者越來越多,王仲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手術室。

2010年,王仲擔任市一院醫務處處長,從此,醫患關係成了他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關鍵詞,他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投訴、調解糾紛、接待來電來訪、管理醫療質量、規範醫療行為,還經常要跟“醫鬧”面對面,更要隨時隨地接受患者、家屬、社會甚至同事的質疑、怒火和不諒解,甚至要準備還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刁難、斥責、辱罵甚至推搡毆打,別人常說他的工作就是“成天一腦門子官司”,但王仲卻有了一份別樣的感觸。

“醫務處的工作讓我更深深體會到手中這把刀的分量,它帶給外科醫生、對醫學難題的挑戰和征服欲,是深入骨髓的。”於是,當別人想盡辦法往行政部門鑽的時候,已經身為醫務處處長的他則利用一切機會研究手術視頻、鑽研技術刀法、研讀醫學資料,不肯離開臨床半步,2017年他更做出了又一個很多人不理解的決定,回肝膽外科幹臨床,拿起了手術刀,沒日沒夜地加班。

手術之外醫生也得有濟世情懷

戴著乳白色外科手套的手探入患者腹腔,撥開胃、腸,分離網膜,終於找到位於腹腔後部的胰腺。王仲用手術鉗夾起組織,用電刀把腫瘤組織一點一點剝下來。這是一名50多歲的女性患者,王仲用嫻熟地刀法給她切除胰腺腫瘤。 肝膽外科沒有小手術,一般少則三四個小時,多則七八個小時,每個手術日王仲要站上十幾個小時,這還不算,術後3天他的神經都會高度緊張,患者又源源不斷,王仲就像一個時刻拉滿的弓,沒有半刻清閒。

“醫生就是這樣,即便如此還要勇往直前,因為你就是為救命而存在的。在生命面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而且當你成功救治了一位患者,特別是疑難疾病患者,他們帶給你的那種專業上的成就感和技術上的收穫,是難以言表的,從這個角度說,醫生還要感謝患者。”

如今的王仲領銜的市一院肝膽外科已成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可以常規開展除移植手術外的所有手術,包括難度最高的四級外科手術,科內16名醫生全部實現碩士化,其中還有5名博士,平均年齡40歲左右,半數以上擁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構建了科室人才、技術、設備“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的優良架構。鑑於疾病譜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王仲還主導科室進行亞專科化細分,設立了肝、膽、胰腺、膽道四個亞專科小組,促使醫生精進技術,滿足患者日益強烈的個性化診療需求。

人生是一場旅程,充滿了苦難、艱辛和驚喜,王仲說,身為醫者,能夠“擔得起”身上這身白袍的重量,人生便處處是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