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中山路小學堅持不懈涵養校園文明

30多年來,江蘇省鎮江市中山路小學堅持推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涵養校園文明,讓孩子們“從優秀走向優雅”。堅持不懈終見成效,該校連續12屆獲評省級文明單位,並被評為首批全國文明校園。

心理學觀點認為,一種行為重複一定時日,就會養成習慣。一直以來,中山路小學鼓勵、幫助學生將好習慣堅持下去。

四(3)班學生趙譽雅,堅持每天疊被子、收拾房間,即便大年初一或是在外旅遊都不打折扣。上學期,她受到了表彰,收穫了“仁章之星”。

“仁章”取自學校門前的仁章路,著名愛國實業家陸小波在此興辦仁章綢廠。中山路小學校長劉正才說,設立“仁章之星”獎掖學生,意在要求學生要有虔敬的仁愛之心,做人守規矩,做事講規律、講科學、有章法。

針對獨生子女集體觀念淡薄、缺乏自理能力、較少關愛他人等普遍問題,中山路小學先後推出“行為習慣考級”“仁章之星評比”和“21天養正行動”等活動,從做人、生活、學習三方面對行為習慣提出細化要求,結合各年級學生成長特點,由低到高設置6級,引導學生由低到高“闖關升級”。

活動開展以來,孩子們每天記錄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對照行為規範。慢慢地,有的改掉了刷牙、洗臉速決的毛病和上課插嘴、任性不良習慣;有的學會了刷鞋、釘釦子等技能,主動整理房間、教室;有的開始孝敬父母、接納同伴、尊敬師長。孩子們以收穫“仁章之星”為榮。

“善教子者,教於孩提。”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紅亮評價說,“這個活動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通過比賽、評星,讓孩子們在讚賞和激勵中堅持好習慣,將良好品行內化為自覺意識、自主行動,將裨益一生。”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鎮江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點,吳楚文化在此交融,文人墨客留下諸多千古名句。中山路小學利用本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突出中華詩教傳統,打造“詩詞校園”,滋養學生心靈。

走進中山路小學校園,教室板報、走廊立面、綠植標牌上,詩詞隨處可見。劉正才校長介紹,全校40多名語文老師編寫了一套六冊校本教材《古詩文誦讀選本》,納入各年級每學期的教學計劃,“讓孩子置身於詩的氛圍,讓詩意流淌進每名中山學子的心田。”

鎮江中山路小學堅持不懈涵養校園文明

去年冬,中山路小學還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扎芒村小結對,開展“同飲長江水,共聞讀書聲”活動。趙譽雅因此與藏族學生永拉巴毛結緣。

趙譽雅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同讀一本書,發語音給對方聽,發照片給對方看,寫信給對方。她讓我開始懂得掛念。我期望,我也能成為她心中的陽光。”

在校史牆上,掛著一幅老照片,照片攝於1986年,記錄了學校為三年級學生集體過10歲生日的情景。德育處主任唐明介紹,這個集體成長儀式延續至今,成為傳統,納入到學校“八禮四儀”當中。

“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只要符合教育規律、幫助學生成長的事,我們就會堅守下去。”劉正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