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潮起杭州灣,追夢大灣區。紹興人的大橋夢圓,為新時代的發展奠定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2013年7月19日,紹興的歷史,註定會記住這個日子。嘉紹大橋,這一積聚了一座城市千萬夙願與心力的歷史工程,在當天凌晨正式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自此,紹興終於融入了大上海1.5小時經濟圈。

跨越杭州灣天塹,南北兩岸的時空關係被徹底改寫。

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廿年築夢

夢想在接力

建設橫跨杭州灣的大橋,是縈繞紹興人心頭多年的一大夙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人站在杭州灣南岸向北瞭望,做著“阿海造橋”的美夢。一位年輕的民警更以《給紹興一個支點》為題,在媒體上充滿想象地勾畫出建造杭州灣大橋的具體方案和設想,引發人們諸多思考和討論。1996年,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紹興市“一小時經濟圈、二小時旅遊區”規劃時,把建設跨杭州灣大橋作為2010年遠景目標正式提出。從此,在寬闊的杭州灣上架起一座大橋,拉近紹興與上海的時空距離,就成了紹興的一個世紀之夢,一直在鞭策和激勵人們去追逐、去創造、去實現這個宏偉的夢想。

從1993年第一次提出打通紹興與嘉興的通道,到2013年大橋正式貫通,正好20年。

為何選在這裡造橋?源於最為樸素的願望——跨越杭州灣,改變南北兩岸的時空關係。原先,從紹興上虞沿著滬杭甬高速公路前往嘉興尖山,需要2個多小時的車程。尖山當地是錢塘江潮湧的起潮之地,也是嘉興的新興開發區。在那些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尖山的土地上,能清晰地觀察到南岸上虞的一舉一動。但滔滔江水,阻隔了兩地間的往來。近在咫尺的距離,因為杭州灣而無法跨越。隔江相望,阻斷的是兩地的經濟往來。

在更大的經濟棋盤上考量杭州灣的這一喇叭口,江水阻隔的經濟往來並非上虞、尖山兩地,而是一個更為宏大的經濟圈。

嘉興之北,作為近鄰存在的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而其邊上的蘇州,以及周邊的蘇南,同樣是中國經濟最活躍地區之一。

紹興之南,則是浙江經濟的重要腹地之一,包括金華、台州、麗水、溫州等諸多城市,北去上海,因為繞圈而行,素有諸多不便。如果再把視線拉得更遠,包括擁有眾多明星企業的福建,去往上海,同樣受掣。

大橋,就像一根巨大的槓桿,撬動南北兩岸。大橋的開通,將讓南北兩地的滾滾車流經紹興。對紹興而言,因為大橋勾連南北,由此成為重要的樞紐。

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逆水前行

天塹變通途

2008年12月14日,在一個冬日的午後暖陽裡,嘉紹大橋在杭州灣兩岸的嘉興和紹興同時開工興建,紹興也因此進入了“大橋時間”。大橋的每一項技術創新,每一個難關攻克,每一次驚豔亮相,都牽動著紹興的神經,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次在‘強湧潮區’建橋!”浙江嘉紹跨江大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樟軒全程參與了大橋的建設。他說,不少專家在一開始就多次強調,嘉紹大橋是在“最不適宜建橋的地方建橋”,甚至遠比“跨海”更危險。所謂“最不適宜”,指的就是洶湧的大潮。大潮最高潮可達9米,最大流速更是達到了每秒7.5米以上,比山洪暴發更厲害。

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打樁。2009年7月6日,嘉紹大橋首根3.8米大直徑樁混凝土澆築順利完成。為了不影響錢塘江湧潮景觀,最大限度減少阻水面積,大橋取消了普遍採用的雙樁,改為150根單樁獨柱結構設計。這些堪稱“定海神針”的單樁每根深100多米,直徑達3.8米,是世界上直徑最大的單樁。

“單樁混凝土方量在1300立方米,就像要把一個高達三四十層的小房子打到水底去,每個房子的位置精度為毫米級,垂直度為1/300(300米只能差1米)。”時任嘉紹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桂炎德說,這種超大直徑超長樁,在國內橋樑領域尚屬首次採用,沒有成功的施工經驗可以借鑑。

而且,平地施工尚有難度,更不要說在如此險惡的江潮區。“因為當時國內並沒有配套的施工設備,只好自己設計。比如專門為大橋設計的12臺專用鑽機,一臺價值就達數百萬元。”他說。

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嘉紹大橋主樑長達2680米,在寒冷的冬季和酷熱的夏天,由於熱脹冷縮,其溫度變形對索塔的受力變化是巨大的。由此,大橋建設者又作出了一個世界性的技術創新:在主橋跨中位置設置釋放主樑縱向變形的剛性鉸裝置,為解決類似超長連續橋樑的伸縮問題打開了一扇窗。

近乎苛刻的阻水率要求,最終“逼”出了世界上最大直徑、最大規模的單樁獨柱;主航道河床的大幅擺動,造就了世界上最長的主橋多塔斜拉橋……

這一個個“世界首創”“中國首創”,最終成就了全長69.437公里的嘉紹跨江通道(分三個主體,一是長10.137公里的嘉紹大橋,二是長16公里的南接線,三是長43.3公里的北接線)。

通道延伸

融入大灣區

 路網的不斷跨越,呼應的是上千年的夙願。建成一座大城市,擺脫夾在杭甬之間“大樹底下不長草”之餘,紹興的願望是,在造就中心城市的同時,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從而構建吸納各類要素的大平臺。

今年1月至5月,嘉紹大橋車輛通行量達到650餘萬輛。據統計,自2013年大橋通車以來,每年車輛通行量都保持著2位數的增長。嘉紹大橋確實如25年前所希望的那樣,成為了紹興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當然,有些是25年前就能預見到的,有一些則是預見不到的“意外收穫”。

一橋貫通,首先帶來的鉅變,就是交通格局的徹底改變。

連接杭甬、上三等多條高速公路的沽渚樞紐,由“丁”字型變成了“十”字型;南北通道得以徹底打通,曾經的“交通走廊”,在一夜之間躍升為通達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持續數十年的交通瓶頸終在一朝解開。

一通則百通,隨之發酵的是“大橋經濟”。其中,由“大橋經濟”培育出的最豔麗的一朵“花”,就是一個新城的落地。為迎接“大橋經濟”的到來,2010年3月,紹興正式決定建設濱海新城。

透過濱海新城給自己的定位——打造“新興產業集聚區、海洋經濟發展先行區、城市建設示範區”,就可知道,依託濱海新城,持續發酵的將不僅僅是“大橋經濟”,更有充滿無限生機的“海洋經濟”。

去年6月,“灣區經濟”首次進入省黨代會報告,成為各界熱議的新詞。灣區要成型,交通要先行。而今,以嘉紹大橋為代表的通道樞紐,已成為紹興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優勢。

一條江,書寫了滄海變桑田的歷史;一座橋,又在改寫著一個城市的命運。這,就是嘉紹大橋給予紹興最大的回報。

歷時四年多建設,2013年7月19日零時零分,世界上最長最寬的多塔斜拉橋——嘉紹大橋正式對社會車輛開放,通車運行。

嘉紹大橋:跨越天塹,擁抱“大灣區”

啟示錄

 嘉紹大橋,一座不折不扣的世界級大橋,它的諸多“第一”,相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歲月裡,將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據重要一席。

這是紹興的驕傲。翻開嘉紹大橋的“大事記”,可以看到,紹興一直在為這個世紀之夢做著準備。2000年,紹興就委託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了對建設嘉紹大橋的項目研究,並通過省交通廳向省政府提交了跨江大橋的建設方案;經省政府批准後,2002年,紹興立即成立了以市主要領導掛帥的“杭州灣跨江通道建設工程領導小組”,首先從政府層面,給予了政策、資金方面的保證,為大橋建設開了“綠燈”;2003年,紹興正式成立了工程籌建處,將一大批精兵強將招至麾下……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長達數十年的籌劃,讓紹興很有底氣地完成了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歷史使命。2013年7月19日,嘉紹大橋正式通車之日,全國各大媒體及橋樑專家,都驚歎於這座世界大橋背後的“中國力量”“紹興力量”。

一橋飛架南北,紹興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彰顯,為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大灣區,奠定了基礎。自此,夢想多年的紹興“大城市”戰略、“大橋經濟”、“灣區經濟”獲得了巨大的推力。而這,正是嘉紹大橋最為耀眼的時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