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們都誤解我“致良知”的意思了

對心學有些瞭解的朋友都知道,陽明先生力主【致良知】,所以這個詞已經成了心學的標誌,談及心學,必定會談【致良知】。

但是,對於這個概念到底所言為何,可以說在當今時代,鮮有人知。在這裡我想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對這個概念,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01、凡事總有個出處

在陽明先生之前,中國的典籍中談及【致良知】這三個字的,主要是在四書中的《大學》和《孟子》裡。不過,在這兩本著作中,這三個字是被拆分開來提到的,並沒有連在一起。

《大學》中,有【致知】這個概念,,即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致”是動詞,意為“達到、達成”;“知”為名詞,是需要達成的某種境界。而在《孟子》中,則有【良知】這個概念,《孟子 • 盡心》中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陽明:你們都誤解我“致良知”的意思了

《傳習錄》/ 致良知 =《大學》/ 致 +《孟子》/ 良知

陽明先生根據自己的學修,把這兩個概念整合了一下,於是,【致良知】就出現了。在這三個字中,“致”依然是動詞,是達到的意思;而“良知”顯然也還是名詞,是需要達到的境界。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要求讀書人達到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換言之,到底什麼是【良知】?

根據我自己對於陽明先生和他的弟子們相關論述的學習,我覺得在陽明先生在世及他的親傳弟子講學的時代,很多人對於【良知】的概念還是很清晰的,但越往後,人們對於這個概念的認識開始偏離,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已經偏離得比較嚴重了。或者說,越往後的人們,越不能全面理解【良知】這個概念,而僅僅只能理解其中較為膚淺的含義,對於其真正的深意,能理解的已經很少。

【良知】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可以分成淺、中、深三個層面來談。

02、誤解1:良知=做好人

淺的層面,即時目前大部分人所認為的,良知,就是良心、道德。所謂【致良知】,就是要努力做一個有道德、有良心的好人、善人。

這個解釋之所以會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一方面的確是淺顯易懂,文字上也很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中國的文化就是重視仁義道德,就是要教人做一個好人”這種觀點很合拍。於是乎,【致良知】就等於“做善人”,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要大家做一個善良的人。

王陽明:你們都誤解我“致良知”的意思了

要按這麼說,“學雷鋒”做好事,就是“知行合一”了?

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良知之“良”,確有“善良”的含義。但是,這個說法其實也有明顯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致良知】只是做個好人,那麼從有文字記錄的商周時代到陽明先生所在的明朝中葉,兩千餘年,哪篇文章,哪本典籍,是鼓勵大家為惡,做一個壞人的?基本沒有。既然“做好人”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乃至全人類文明的共識,何必煩勞陽明先生在明朝時專門搞出一套被後人稱之為“心學”的理論?甚至,他這個理論如果只是教人做一個好人,那和其他任何典籍無異,心學又何以成為一個專門的學派?

所以,只要稍微想一想上述的問題,就會知道,【致良知】,絕對不是僅僅教人做一個好人而已,否則,心學根本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做個好人,僅僅是【致良知】最淺白的含義而已。

03、誤解2:良知=善良的本能

那麼,更深一點含義,是什麼呢?請看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的論述: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傳習錄 · 上卷》

《傳習錄》記錄了陽明先生和他的親傳弟子之間的問答和書信,可以說研究陽明心學的第一手資料。上述這段話是陽明先生的得意弟子徐愛所記錄,言簡意賅,可以讓我們知道【良知】更深層的內含。

王陽明:你們都誤解我“致良知”的意思了

《陽明心學》的主要教科書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人們看見父母自然會想到要孝親;看見兄弟自然會想到要友愛;看見一個小孩子趴在井口邊,快要掉進井裡去的時候;自然會生起惻隱之心,想要去救援。類似這種自然而然,不需要刻意造作就能產生的善心,就是【良知】。

根據這個描述,首先,【良知】肯定有善良的成分了,因為孝悌、救人等心念,當然是善良之心。其次,這種善良又和前面所說的“做好人”有區別。這裡的善良是自然而生,不需要刻意造作;而前面所說的做好人,很多時候需要努力說服自己,甚至要和自己的私心惡念鬥爭很長時間,才會產生。所以這裡的重點是“自然而然,不造作”,其含義當然是要比前面那個要深入了。

那麼我們來對照一下自身的情況,看看是不是這樣?一般來說,我們見到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兄弟等至親,總是比較容易產生希望他們快樂幸福的善心;我們見到一個處於危急中的弱勢生命,也很容易產生幫助救援之心,這自然而然,不造作的體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有。所以,很多人就根據這一條,認為【良知】,不是那種需要造作培養,甚至需要鬥爭出來的善心,而是自然而然,無需造作的善心。我見過一些研究陽明心學較為深入的朋友,就是秉持這樣的觀念。

王陽明:你們都誤解我“致良知”的意思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良知?

當然,這種善心並非時時都能產生,面對父母兄弟和弱勢生命能產生,但面對其他很多人和事,我們就不一定能有這樣的自然而發的善心了。所以呢,需要修身,需要訓練,讓自己的內心,時時刻刻,都能產生那種自然而生的善心,這就是【致良知】,就是心學所需要的修行。

這種說法,當然比第一種更加深入了。的確,要時時產生自然的善心,不容易,需要訓練,需要不斷淨化自己的私心才行。但是,這種說法,其實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問題,經不起仔細推敲。

還是先來看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自己關於【良知】的另一些論述: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

————《傳習錄》

Q 提問:見父見兄見孺子,豈不是都是見聞?既然良知不是由見聞而產生,可見那種需要見聞以後才產生的善心,並非良知,哪怕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已經經過“見聞”,和這句話的定義明顯相違。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

————《傳習錄》

Q 提問:何為妄念?何為昏塞?無非就是渾渾噩噩乃至惡念叢生的狀態,反正肯定不是忠孝廉恥等善心。既然連善心都不是,也就不用說是自然還是造作的。但是,陽明先生說,這樣的非善狀態,良知依然在,依然明,

可見,【良知】不僅僅是善心,不管是不是自然產生的。

“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

————《傳習錄》

翻譯:良知是人人都有的,無論是聰明人還是笨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古今中外,人人皆有。

再從日常人心來分析:前面所說的那種“見父見兄見孺子”的自然善心,其實也並非人人都有,或者同一個人,有時會有,有時則無。比如和父母沒有矛盾時就有,和父母吵架時則無;和兄弟沒有衝突時有,和兄弟爭遺產時則無;一般人可能見到弱勢生命會憐憫,但大惡之人,殺人如麻者,視人命如草芥,遑論什麼弱勢強勢?很多婦孺在戰爭中被對方士兵殺死,那些士兵在殺人時可有半點惻隱?

那麼好,既然這種“自然而然的善行”並非人人都有,或者說是時有時無的,那如果這個就是【良知】的話,那豈非良知並非人人都有?或者說並非時時都在?

如果是這樣的話,豈非直接違背前面所引用的《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自己說【良知】是“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這樣的描述?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所謂【良知】,也不僅僅是“自然而然的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