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寶寶血常規,有些醫生也錯了

解讀寶寶血常規,有些醫生也錯了

我們對“血常規”並不陌生,“驗血”是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大概中國人的平均驗血次數能擠進國際前列。健康人驗,患者驗,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後都要驗,該驗的驗、不該驗的也驗,彷彿驗血成了診斷所有疾病的必備項目、萬能工具。但是,你真的讀懂血常規了嗎?

大多數民眾對血常規上面的指標也多能說出個子醜寅卯。比如,當你看到下面這個血常規檢驗單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解讀寶寶血常規,有些醫生也錯了

有感染?對,你的判斷並不錯,這也是醫生判斷感染的主要血液指標。當然,除感染外,白細胞增多還可能判斷藥物反應、骨髓疾病和免疫系統障礙等。導致白細胞增加的具體疾病類別有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嚴重過敏反應、皮質類固醇和腎上腺類藥物、細菌或病毒感染、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類風溼關節炎、結核病等,抽菸和情緒緊張也可能影響白細胞水平。

上表是一個真實的血常規檢查的例子,不過並不是因為生病去檢查,而是在打乙腦疫苗時防疫站需要的。因為表上面顯示白細胞超過正常範圍,所以患者打疫苗的要求被防疫站“合理”拒絕。合理嗎?貌似合理啊,因為感染期不適合打這個疫苗。

且慢,我們再次看一遍這個表,和上面的是同一份檢查結果,不同的是這次顯示出了受驗者的年齡:1歲。

解讀寶寶血常規,有些醫生也錯了

1歲!是1歲孩子的血常規。圖中顯示,白細胞11.61H(H表示高出正常範圍),淋巴細胞7.61H,佔白細胞總數的65.5%H。有問題嗎?問題大了,請看下錶不同年齡段白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數據。

解讀寶寶血常規,有些醫生也錯了

標紅加粗的一行是6個月到1歲孩子的這三項指標。真相大白,上面的檢查指標和這行數字比較,全部都在正常範圍內。

你可能有疑問,難道醫生不懂這些?懂不懂這位醫生應該最清楚。如果懂還能拿這個理由拒絕給孩子打疫苗嗎?請你來回答。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助理教授、托馬斯傑弗遜大學副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學研究、教學和抗腫瘤藥物研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