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览」《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期刊速览」《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作者]金碚

[摘要]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看,所谓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体现经济发展的本真性质,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面即供给侧的关注,将变得尤为重要,受到更大关切。经济发展的本真性实质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经济质态条件下的更高质量目标为动机。发展质量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多维性和丰富性,要求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的高度创新性。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走符合实际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各地区可以基于自身实际追求丰富多彩的优越。发展质量的高低,最终是以经济发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判断准则,而美好生活需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性要求,而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以工具理性为动力的机制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更具本真价值理性的新动力机制,即更自觉地主攻能够更直接体现人民向往目标和经济发展本真目的的发展战略目标。这种新动力机制的供给侧是创新引领,需求侧则是人民向往。这种新动力机制的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经济工具理性与经济发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工具理性 本真价值理性 发展战略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触发机制

[作者]毛锐 刘楠楠 刘蓉

[摘要]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张导致金融和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债务风险引致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和私人信贷投资的DSGE模型,模拟债务—金融风险的累积迭加机制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驱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顺周期特征,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大量认购使债务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所致风险的载体。在中央隐性担保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的累积性质扭曲了信贷配给效率,并使得居民和金融部门持有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不断迭加,在达到临界值时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模拟出的中央政府合理担保区间为[0.71,0.99];同时模拟出中央政府运用金融审慎政策去杠杆的最优政策时机为年新增债务量占GDP比重达2.88%之时,对应的中央隐性担保率为79%。中央政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时不可“一刀切”,应循序渐进地降低隐性担保率。

[关键词]地方债扩张 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央担保率

互联网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性动力:工业化传统思路的局限

[作者]周密 盛玉雪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型企业 认知性劳动 小米

地方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同群效应”

[作者]邓慧慧 赵家羚

[摘要]从地方政府动机层面探讨开发区重复建设、分散布局的根源和矫正机制,有助于减少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06—2014年24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社会互动视角检验地市政府设立开发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官员在类似设立开发区这样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并不完全基于自身条件而是会模仿跟随做出与“同群”类似的决定;“同群效应”在越过省级行政区划边界后不会消失,但随地理半径增加而衰减。对“同群效应”特征的观察发现,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两个组别内部的“同群效应”较小,而欠发达地市与发达地市间的“同群效应”最大,表明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的“同群效应”更多是源于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模仿行为,且自身经验并不能抑制模仿冲动。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权体制下的“标尺竞争”,是地方官员在现行财税体制、相对绩效评价、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偏好下的个体理性反应,但是个体理性最后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从开发区的建设动机对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背后的逻辑进行反思并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唤醒地方政府的独立分析、思考和行为能力,减少过度依赖和盲从行为,不仅关系到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的完善,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开发区 标尺竞争 同群效应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开发区设立与企业成长:异质性与机制研究

[作者]李贲 吴利华

[摘要]设立开发区是各级政府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要素区域集聚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开发区设立与微观企业成长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现有研究往往语焉不详。本文旨在通过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评估该政策与企业规模成长的因果联系。本文使用2000—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渐进式”双重差分(PSM-DID)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开发区设立促进了企业规模成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对企业规模变化的影响与开发区级别、企业生命周期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异质性有关,即国家级开发区能促进所有阶段企业、所有行业企业的规模成长;省级开发区能促进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规模成长;而且国家级开发区的影响程度优于省级开发区,但市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不但分析了开发区设立对企业成长的平均影响效应和异质性差异,而且通过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开发区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开发区经济效果、微观企业成长动因的解读,也为各级政府进一步借助开发区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促进区域产业集聚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开发区 企业成长 倾向得分匹配 双重差分

人才何以成为红利——源于价值链攀升的证据

[作者]戴翔 刘梦

[摘要]要素层次和要素质量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决定分工地位的基本因素,而要素组合对要素作用的发挥有重要影响。以此为逻辑起点,本文重点从“要素质量匹配”视角,以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为开放发展红利的例子,理论分析要素质量匹配对“人才红利”实现的关键作用,并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由于生产要素质量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单一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生产要素间匹配质量状况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即质量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价值链攀升,因此,实现与技术和制度更好的匹配,有助于发挥人才促进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从而实现“人才红利”。就中国制造业而言,计量检验结果发现,单纯人才因素对价值链攀升呈倒“U”型作用趋势,而在充分考虑人才与技术和制度匹配等因素后则转变为显著正向线性作用趋势。这说明人才红利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才与技术和制度之间的适宜性质量匹配。理论假说得到了较好的逻辑一致性检验。据此,在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要素的同时,通过制度改革完善制度质量、加快实现产业技术进步、提升要素质量匹配效果从而为人才“松绑”,是实现人才红利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义之一。

[关键词]人才 红利 要素质量匹配 全球价值链

高管股权激励合约业绩目标的强制设计对公司管理绩效的影响

[作者]戴璐 宋迪

[摘要]高管股权激励合约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重要方面。鲜有研究关注股权激励合约设计中的业绩目标对公司内部管理产生的影响,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自2008年后政策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高管的股权激励合约中设置和披露业绩目标。立足于这一制度背景,本文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致力于调查股权激励合约中的业绩目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影响。具体地,本文以上述政策影响期间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股权激励的理论分歧为出发点,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合约主要采用的业绩目标较公司历史基准或行业平均水平设定的要高,这有助于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股权激励合约设定的业绩目标通过改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终推动了业绩目标的实现。由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以中国的现实情境回应了理论上的分歧,即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是缓解了代理问题还是产生了新的代理问题,并支持了最优契约理论。在现实借鉴上,这一研究有助于揭示政策强制要求高管股权激励合约设置业绩目标的实施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关键词]高管股权激励 合约设计 业绩目标 内部控制

企业组织正当性管理的修辞策略

[作者]邓晓辉 李志刚 殷亚琨 武琼

[摘要]企业组织本身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必须有正当性支持,判别正当性的核心标准是用修辞表述的各种制度逻辑。因此,修辞策略成为企业组织实施正当性管理的主要工具。修辞策略对正当性管理的影响通过认知和劝服两种机理来实现,前者主要是一种意义制造过程,后者主要是一种意义赋予过程。制度环境对以修辞策略管理正当性的过程具有调节功能,作为制度内核的制度逻辑则在修辞策略和正当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根据制度状态的稳定还是不稳定、制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特有制度逻辑还是普适性制度逻辑,可以把企业实施正当性管理的制度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可通过识解制度环境类型,灵活选用修辞策略。在稳定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的正当性管理可以采取遵循主导制度逻辑的修辞策略,也可以采取回避主导制度逻辑的修辞策略,或对遵循策略与回避策略整合运用;在不稳定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的正当性管理可以采取批驳原有主导制度逻辑的修辞策略,也可以采取直接架构新主导制度逻辑的修辞策略,或采取象征性遵循与实质性架构相结合的两面策略。学术界应依托近年来中国企业的丰富修辞实践开展经验研究,并把修辞策略的施效研究作为重点。

[关键词]企业组织 正当性 修辞策略 制度环境 制度逻辑

打开天窗说亮话:社会合作何以可能

[作者]汪崇金 史丹 聂左玲 崔凤

[摘要]近年来,私人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惩罚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私人惩罚实际上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利他性惩罚,其已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并被理论界当作破解“社会合作何以可能”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则是反社会惩罚,其极大地抑制着利他性惩罚的社会控制职能。学术界对利他性惩罚的研究颇丰,但对反社会惩罚的研究尚少。本文基于高阶惩罚的公共品实验,探索了私人惩罚的自我强化机制,分析了反社会惩罚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发现,无论是公开更多的信息,还是向更多的人公开信息,都有助于抑制反社会惩罚;然而,仅仅是公开更多的信息仍然难以维系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但随着向更多的人公开信息,辅以旁观者的第三方监督,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能够得以维系。另外,“不公平感”、“不公正感”和“不规范感”等社会认知,解释了人们的反社会惩罚行为;而且,那些社会公平感认知较强的个体更愿意实施第三方监督,私人惩罚自我强化效应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当今社会治理实践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私人惩罚渠道,发挥利他性惩罚的社会控制职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地方知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引入信息公开、交流沟通等柔性治理技术,特别是要大力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群体的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信息公开 私人惩罚 社会合作 高阶惩罚 公共品实验

碳市场的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经济学研究

[作者]魏立佳 彭妍 刘潇

[摘要]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之际,探讨碳配额的市场波动风险及其稳定机制。本文从欧盟、北美、中国广东等现行碳市场的管控政策中分别抽象出数量稳定、价格稳定和价量联动稳定三种机制,并运用理论建模和经济学实验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周期和企业的非理性交易会对碳市场的波动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碳配额价格的巨大波动,价量联动稳定和价格稳定机制能够较好地维护市场的交易理性,此时企业生产效率较高,社会总福利较大。数量稳定和无稳定机制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碳配额过量供给的情况下,价量联动稳定机制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在价格稳定性、产量稳定性、社会效率等方面相对其他稳定机制有明显优势。各类型的市场稳定机制对企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中低排放企业相对于高排放企业在价量联动稳定的碳市场中占据最大优势,在其他稳定机制的碳市场中优势要小得多。

[关键词]碳排放权 配额 市场稳定储备 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