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動”--王陽明、曾國藩平生不敗的奧祕

大道至簡,背後卻氣象萬千,淺人只能作淺解,深人才有深刻的體會與思考。譬如王陽明、曾國藩以及日本劍聖宮本武藏,他們超凡入聖的真正秘密,就是大道至簡的四個字——此心不動。


這四個字,是心學的最高精華,也是成大事的第一義諦。深悟之,必受用不盡!


1


王陽明——直抵大道的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可以雲淡風輕地教書育人,也可率千軍萬馬平叛亂的王陽明,在解釋他兵法要義時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的“心學”四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實就是對“此心不動”的進一步解釋。


朝廷派王陽明率兵前往福建剿匪,行至豐城時,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當時,王陽明最擔心的就是寧王攻下明朝故都南京,這樣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



於是王陽明利用反間計和虛假情況迷惑寧王,使其猜疑部下進攻南京的策略。王陽明趁機增派兵力,加固南京的防守力量,使寧王再無攻下南京的可能。


隨後,寧王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有人建議王陽明派兵救安慶,王陽明則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肯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勝利。”


後來果然如王陽明所言,寧王叛亂僅三十五天就被平息。


叛變的寧王“妄動”不斷,所以才會接二連三地出現戰略失誤。如果寧王的對手也處於同樣的心境,那麼也會不停地犯錯。然而,寧王的對手是心如明鏡的王陽明,寧王的“妄動”被清晰地照在這面鏡子上。王陽明可以輕而易舉地抓住寧王的漏洞,進而“隨機而動”。所以,在王陽明成為寧王的對手時,寧王的結局就已註定了。


“此心不動”才能內聖外王——內成清明大覺,外建不世功業。王陽明,因為此心不動,一生戰役無數,未曾一敗,而傲然孤立於他的時代!


2


日本劍聖宮本武藏——巖流島決鬥,勝在直道而行!


日本劍聖宮本武藏生於日本戰國末期的亂世,從十三歲到二十九歲,決鬥六十餘次,沒有一次失手。


武藏的決鬥事蹟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巖流島決鬥”。


當時宮本要對陣的是如日中天的劍神佐佐木小次郎。


佐佐木擅長使用三尺的長刀,由於攻擊範圍大,據稱連天上的飛燕亦可被一切為二,故名“燕返”。而宮本只是一個無名小子而已。


決鬥之日,小次郎早早地趕到,武藏卻遲遲不露面。眼見太陽已近落山,武藏才悠哉悠哉地坐著一艘小船出現在眾人的視線裡。


面對姍姍來遲的宮本,佐佐木有些惱怒,扔掉劍鞘就要進攻。電光火石之間,宮本武藏就以自制木頭長刀擊敗佐佐木小次郎。


無名的江湖劍客為何能以一招擊敗名震天下的劍神?


宮本在其畢生之作《五輪書》的“空之卷”中寫道:“最大的道,就是直道而行。也就是保持一顆率真之心,這樣的心可以掃除內心的陰霾,清楚無誤地看清世間萬物,這就是‘空’的境界。智慧、真理、道從此在空無一物的澄澈空明之地中盛開。”



古龍經典名作《陸小鳳傳奇》中最經典的橋段之一——西門吹雪與劍神葉孤城在紫禁之巔的決戰,正是脫胎於宮本武藏的巖流島決鬥,並將此心不動方為致勝終極殺招的妙義,詮釋地淋漓盡致。


此心不動,意志、心智都會得到極大的修煉。你會變得目光如炬,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


3


曾國藩——不敗的終極武器,是胸有靜氣!


三十歲是曾國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嶺。此前,他人生目標是功名富貴、光宗耀祖。結識了幾位良友之後,曾國藩立志改掉自己心浮氣躁的毛病,立志修身修心。


曾國藩修心之初,飽受好動輕靜、心無定向之苦。他曾在日記中坦言,內心“素有忿恨不顧之習,偏於剛惡,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外物滋擾,思緒起伏即心動。心好動即妄動,妄動則心無定向,屬修心之患。


曾國藩修心初見成效後,又說:“心動則神疲,靜則神裕。”這就是心靜最深的妙用。“務求息息靜極,使此生意不息”的曾國藩,將靜心用之於建功立業,才最終成為堪稱中國幾千年入世巔峰的偉大人物。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說:“軍事變幻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意思是軍事本就是變幻無常的,越是到了危急緊張的時刻,越是要心靜神定,不可急於決策行動而亂了方寸陣腳。


世事如戰場,越是遇到急事、大事、難事,都要提醒自己冷靜,哪怕只有一秒鐘,也要腦子飛轉,想一個大致的處理方案。不能本能地東跑西撞,亂了方寸。這樣才能不使危機失控,使混亂得到遏制而回歸有序。


曾國藩還說:危中有機,對危機要一面應對,一面發現和把握機會,做到轉敗為勝。機會無時無處不在,具有這種積極心態的人,是打不倒的。


閒暇、從容、穩穩當當、淡定,這是對做事節奏的一種把握。曾國藩給郭嵩燾寫過一副對聯:“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很耐人尋味。


這也誠如明代思想家呂坤所說:“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從容,反映一個人的氣度、修養、性格和行為方式。曾國藩靜氣之真諦,說到底同樣是此心不動四字,這就是他一生輝煌功業最堅實的底盤!


此心不動——以出世之心、成入世功業的最高真諦!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能狹義地理解成為心如死灰般靜寂。心不動,如水利萬物而不爭,遇山則繞,見水則合。不動的是河道即正道,隨機而動的是流速,既可細流涓涓,亦可奔騰咆哮。



回到現實生活,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很多人抱怨上天不公,不如反思自問下:我做事時足夠專注嗎?是不是還牽掛著其他許多事?我真的做到心無旁騖、盡心盡力了嗎?


“此心不動”是守得清明,不受外在因素侵擾;“此心不動”是洞悉萬物,堅定追隨內心的感召;“此心不動”是摒棄私慾,以坦蕩胸襟暢遊天地。


在我們的手機還是功能機的時代,喬布斯緣何可以推出劃時代的iPhone,並迅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諾基亞等巨頭?簡約的手機外觀、簡單的手機操控、人性化的設計並非出自市場調研,而是源於喬布斯的精神世界。


有IT界的人士曾透露,喬布斯的房間有兩百多平米,裡面幾乎什麼都沒有。房間裡最重要的東西,是中間的一個坐墊。作為CEO,喬布斯的重要工作是決策,譬如產品的取捨。決策前,他會先閉目靜坐,然後叫屬下將相關產品的設計一併放到墊子的周圍。喬布斯做抉擇的方法很簡單,用的是直覺。


老子所謂“靜之以徐清”,一杯渾濁的水只有靜靜沉澱,方能清濁分明。人生也只有“此心不動”,方能本心呈現,參悟生命真諦,形成直達本質的直覺力,而行走於大道之境。


這就是“此心不動”的最高真諦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