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大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任用奸佞,朝政日非。手握重兵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一看有機可乘,當即起兵造反,想推翻大唐自立為帝。安祿山的叛軍戰鬥力極強,迅速攻克重鎮洛陽。唐朝御史中丞盧奕堅貞不屈,被叛軍殺害,忠義之名傳於天下。盧奕為國捐軀堪稱忠臣,可他的後代中,還出了一個名人,當上了唐朝宰相。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唐德宗在位期間,有一天收到一封地方官吏的奏摺,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這封奏摺是虢州刺史盧杞寫的,而這個盧杞,正是當年大忠臣盧奕的兒子。盧杞在虢州任職期間,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虢州境內水草豐美,官府在那裡放養了三千頭豬。至於官府為何養這許多豬,史書中沒有明言,反正《新唐書》就是這麼記載的:“虢有官豕三千,為民患”。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虢州刺史盧杞發現,這三千頭豬把老百姓禍害的不輕。它們倚仗自己的“特殊身份”,肆意啃食踐踏百姓的莊稼,百姓苦不堪言卻有冤無處訴。盧杞當即上書皇帝,請示如何解決三千頭豬的問題。貌似豬們很有來頭,還得請皇帝定奪。唐德宗批示:徙之沙苑。讓盧杞把豬遷移到同州的沙苑。盧杞一看,覺得不妥,又給唐德宗上書:“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謂食之便”。同州的百姓也是陛下子民,讓豬挪個地方繼續禍害人,也不是辦法,不如把三千頭豬殺掉,讓百姓們吃了算了。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唐德宗收到盧杞奏摺,看完後非常感動,覺得這個盧杞不簡單,心憂天下,愛民如子,不覺脫口而出稱讚道:“守虢而憂它州,宰相材也!”擔任地方官吏卻心懷全局,真是個宰相的材料!他當即下旨,就按盧杞的建議,把三千頭豬宰掉分給貧苦的百姓。三千頭豬“罪有應得”,姓虢州境內的“豬患”也被解決。盧杞也因此得以一步登天,受到皇帝器重賞識,不久後就被內調朝廷,平步青雲成了大唐宰相。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不過,讓唐德宗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破格提拔的這個盧杞,不但沒有他想象中的宰相之才,反而堪稱唐朝的“災星”。盧杞的父親盧奕是個忠誠耿直的忠臣,而盧杞則一點也沒有遺傳他父親的優良品行。他的才幹平平,但為人卻極為卑劣陰險。《舊唐書》記載,盧杞大權在握後,顯示出本來面目,“既居相位,忌能妒賢”,“小不附者,必致之於死,將起勢立威,以久其權”。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盧杞最大的特點就是嫉妒賢能,最大的本事就是排除異己。他在任期間,凡是德行才能超過他的人,耿直清正不肯諂媚依附他的人,一概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毫不留情予以剷除傾軋,必欲除之而後快。就連宰相張鎰、楊炎、李揆等高層大臣,都難逃他的毒手。顏真卿一生以清廉正直聞名天下,卻懼怕盧杞的陷害,被迫向他低頭。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顏真卿懇求盧杞說:“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再三表示自己已經年老多病,不會威脅到他的地位,希望得到他的庇護。並說明自己和盧杞之父都是老交情,“相公忍不相容乎!”盧杞卻絲毫不為所動,硬是讓顏真卿出使叛軍李希烈處,借刀殺人,害死了顏真卿。威震天下的汾陽王郭子儀,對盧杞也心存忌憚,他說:“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

一大臣請皇帝下旨,殺了3千頭豬讓百姓吃肉,天下人卻罵他是奸臣

萬幸的是,郭子儀的擔心沒有成為現實。盧杞由於作惡多端不知收斂,遭到朝野臣民的一致反對,成為唐朝千夫所指的奸臣。盧杞一共在宰相位置上當了三年,就在處置一起叛亂時鬧出了大亂子,遭到大臣群起而攻之,從宰相位置上一落千丈,成為新州司馬,接著又被貶為澧州別駕,在困苦落寞中結束了他罪惡一生。《新唐書》把他列入“奸臣傳”中,受到天下後世的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