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自太祖努爾哈赤起兵那會開始,八旗軍隊一直是大明的心腹之患,問題倒不在於八旗的人數,關鍵在於其強悍的戰鬥力。事實證明,當時的八旗鐵騎幾乎是以一敵十,尤其是兩軍對壘,大明的軍隊幾乎沒有任何勝算。

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清入關後,八旗所有軍丁加在一起不過20萬人,可南明和農民軍的軍隊超過百萬。可這些部隊在八旗面前幾乎一擊即敗。從大清立國的數十年間,滿洲八旗可謂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不過,到了乾隆中後期,滿洲八旗因為驕奢日久,沉迷享樂,戰鬥力大為減弱。很多八旗官兵胖得甚至連戰馬也跨不上,弓箭也拉不開。

嘉慶時期,八旗的戰鬥力就更不堪了,白蓮教起義爆發時,八旗軍隊被打得滿地找牙,因此朝廷不得不依靠地方的團練來維持大局。此後,團練開始被朝廷重視,併成為了正式編制。當然團練聽起來並不高大上,故改名為綠營,八旗和綠營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兵,而另一個是勇。

起先綠營軍的戰鬥力也很彪悍,只是時間久了,這支分佈全國且為數眾多的部隊也腐敗了,將領剋扣軍餉,士兵貪生怕死,以至於朝廷不能依靠。到了晚清時期,軍營中的腐敗程度達到了頂峰,那麼晚清的軍隊到底有多糟糕呢?

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晚清軍營中存在很多怪現狀,我們不能單純以貪生怕死來定義這支部隊。道理很簡單,一旦士兵擁有了家庭和數量可觀的財產,貪生怕死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是,眾所周知,綠營兵的俸祿不及八旗兵的一半,他們又從哪裡來的收入呢?

原來,晚清的軍營中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職業。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這些軍人一邊當著兵,一邊還忙著做別的事,有人經營小買賣,有人種地,有人殺豬,有人開茶館酒樓。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定海是第一個遭受英軍侵略的地方。當時的定海縣令向省裡報告,定海全縣的軍人有一多半不是職業軍人,而是理髮匠、修腳工、殺豬匠等。

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兩廣總督林則徐也像朝廷彙報,兩廣之地的士兵都忙著做自己的事情,根本沒心思好好打仗。其實早在嘉慶帝時,他就知道這些情況,但朝廷又無法制止,其根源就出于軍餉上。如果朝廷要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那勢必就要掏出大筆銀子,可國庫根本拿不出來。

說起軍隊餉銀,就不得不就此問題展開說明一下。清代綠營兵的平均每個月的收入是一兩三錢,外加大米三鬥,總共還不到二兩銀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軍人家屬是不從事勞作的,這就意味著二兩銀子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這點微薄的收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收入太低,士兵們才會開闢出第二職業,個個忙著賺錢養家。軍隊訓練時那是能躲則躲,實在躲不過就找人頂替。一支沒有信仰而又缺乏訓練的軍隊,指望他們保家衛國,自然是不可能的。

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士兵們想盡辦法撈錢,當官的就更無所顧忌了。和士兵們不同的是,軍官們玩得都是大手筆,他們廣泛經營第三產業,比如做買賣、動用軍事裝備來經商賺錢。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廣東水師的部分軍官就利用職務之便,調集軍艦以緝私為名從事運輸業。這些軍艦要不就是替走私犯走私鴉片,要不就是替商賈販運貨物。至於收入,當然是落入他們的腰包。

不管是士兵從事第二職業還是軍官們經營第三產業,清朝的統治者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捨不得給他們加工資,從皇帝的角度出發,“薄薪制”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財政經費,不過從實際角度來看,這就是典型的佔了小便宜而吃大虧的買賣。

鴉片戰爭中,大清10萬軍隊不敵英軍2000,當年彪悍的八旗去哪了?

這樣的現狀導致的最大後果就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是個極好的例子,大清調動了上十萬的軍隊卻不敵英國幾千士兵,儘管武器裝備落後是一個因素,但軍隊不能戰才是最致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