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从前几个月开始,择由的很多学生都陆续收到来自美国大学的录取 Offer,例如哈佛、MIT、哥伦比亚等等……择小由我晒Offer晒到麻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择小由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美国的生活、文化,让各位准留学生们在走出国门前,先好好了解一下即将踏入的新环境,这样才能更快融入这片新土地,不会茫然失措噢~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择由创始人之一,詹建国Mars老师的文章《为什么要读博士?》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博士,在中国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称呼。

一方面,博士是博学的象征,有睿智的头脑,在某方面的学识足以当专业机构的智库,另一方面,博士似乎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不能赚大钱,所以索性安贫乐道,在自己知识的海洋里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甚至,女博士,变成了一种歧视性的称呼。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为什么要读博士呢?

曾经,我们80后、90后被父母灌输一种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麻雀变凤凰,可以赚大钱。

但是后来,在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信仰坍塌和价值观变化的过程中,“读书无用论”尘嚣而上。

隔壁家的二宝,从小学习成绩一塌糊涂,高中没毕业早早开了个当铺。我们的学霸们还在为博士毕业论文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二宝们早已经有了几套房子,开着豪车,俨然人生赢家。

其实在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不管一开始的目的多么功利,最终,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拥有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欲望。

如果按照马斯洛理论,博士这类人很容易满足温饱需求。在阅读、研究、思考中获得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享受,更接近于自我实现。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博士比别人强在哪里?

读博士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国内读4-5年是正常的事情,国外读文科博士,动不动就7、8年也是常有的。

这么长时间,博士们到底锻炼了什么呢?

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致辞中提到,

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

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博士期间,学会的是如何思考,而思考包括质疑和创新。

质疑的精神:

做研究的起点,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结论。

很多想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本着“证伪”的科学精神,你需要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前提假设或者制约条件,并找到分歧,通过客观严谨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观点。

你质疑的越是公认的权威观点,你的研究就越有创新性和爆炸性(不过,你发现自己的质疑被驳回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的精神: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

这种创新,是指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与一般性的发明创造不同,是在理论上对某个领域的某一点做出一点贡献。

现在很多泛泛的博士论文都是走向广阔,但真正的论文应该更追求走向深刻。

在博士论文审核与最终答辩的过程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研究的学术贡献在哪里,创新点在哪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问题被定义为一个伪命题,那么你辛辛苦苦的研究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当然,在日常给意图申请博士的学生提供咨询时,我们第一个关注的话题,就是学生是否对应研究有充分的热情。没有热情,是很难坚持4-7年,最终获取一个博士的学位。

我们见到太多半途而废的学生,可能4年的光阴,收获的就只是一个硕士学位和一个挫败的经历。

所以,选择博士,你想清楚了吗?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本文作者

换个角度解读“为什么要读博士?”

你身边有认识的博士吗,在你眼里他们是怎样的?来评论区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