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心情,要留給日常生活

1

早晨去菜場買菜,來來回回,轉了幾個圈,每天都是那幾樣菜,不知道該買什麼。

回來時,碰到小區的鄰里,他們也說:“最怕去菜場了,每天買來買去都是那幾樣,不知道要買什麼菜。著實讓人頭疼。”

橙子姐卻說:“菜場那麼多漂亮水嫩的蔬菜,怎麼說沒有菜買呢?看看看,你們把日子過得無趣。”

大家一臉茫然。

橙子姐說話總是有理有據。聽的人卻樂起來了。

她說:“雖然每天都買土豆,但是每天的吃法不一樣呀!今天酸辣土豆絲,每天紅燒土豆塊,或者土豆番茄湯,清炒土豆片,涼拌土豆絲……是不是很有意思。”

每天看到橙子姐,她真的像橙子一樣,充滿活力,走到哪裡都能給別人帶來快樂。

她還說每天最喜歡逛菜場了。因為菜場有新鮮感。每天的東西雖然都一樣,但是,是新生長的。

橙子姐是家庭主婦,但她的生活並不單調。除了日常的柴米油鹽,她把日子過得有趣有料。她做的每件事都是精心準備,帶有儀式感。

儀式感可以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它能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生活裡要是沒有儀式感,就會弱化彼此的想念。只要儀式感不斷,就永遠不會忘記。

用心去生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小樂趣,心情愉悅。帶有滿足感。有人說:“滿足的狀態是剛剛好,幸福的狀態是比剛剛好再多一點。日常生活才是我們每天的常態,把好的心情帶到每件瑣事上,你才會生龍活虎。

最好的心情,要留給日常生活

2

名著《瓦爾登湖》深受人們喜愛。作家盧梭在瓦爾登湖建造茅屋,居住在湖畔。把每天的生活感受記錄下來。

書中有一段關於雨的:

今天的綿綿細雨替我澆了湖畔,把我留在屋裡。它並不令我感覺沉悶陰鬱,反而對我有好處。我有好些愉快的時光,都是春雨或秋雨連綿時在屋內度過的。狂風怒號,大雨傾盆,淅瀝不停,但是我心境一片寧靜;黃昏早臨,清夜加長,我的許多思考都在此時細加琢磨推敲。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一旦人們豐衣足食,擁有食物、衣服、房屋之類的基本需要,快樂的源泉在於有意義的活動和豐富的人際關係、以及精神上的富足。而這些基本和金錢無關。

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重要。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物質的東西,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經擁有的。

每天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小樂趣,自己製造驚喜,才能擁有好心情。

張德芬曾說:“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或情緒時,你會聚焦在那情緒或事上,這樣就被賦予了更多能量,它就變得更強大了。負面情緒就像黑暗無法驅趕,唯一能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

最好的心情,要留給日常生活

3

有一位盲人,一生中從事著一件工作:種花。因為他父親是遠近聞名的花匠,子承父業,他別無選擇。

可是,他天生是個盲人。從不知道花是什麼樣子。別人告訴他花是美麗的,他用自己的手指細細地觸摸,從心靈到顫抖的指尖,真切地體會美麗的含義。

有人告訴他花是香的,他便俯下身體去用鼻子,小心的嗅出另一種芳香來。幾十年過去了,盲人像對待親人那樣對待花兒,他種出的花兒,據說是小城裡最美麗的。

盲人種了一輩子花,卻從來沒有看見花是什麼樣子。但是,他很快樂,因為製造美麗比欣賞美麗更為有趣。

聰明的人,懂得從身邊尋找快樂,培養好心情。

人生來,本就是一張白紙,你的喜愛與憎恨是筆觸,你經歷的故事看過的世界是顏料,不論是外表的風格,還是你人生的風格,都在你的手裡,怎麼調色,怎麼下筆,都是你決定。

最好的心情,要留給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