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石字岭”的由来

汲县现[卫辉]太公泉镇西南偶有一个小山村,村头有两块大石头,上面分别用剑刻有“上马石”和“思亲石”六个大字,村名也由此而得“石字岭”

说起来这六个字的来历,话就长了。那是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到处缉拿刘秀,刘秀带伤落荒而逃到今虎掌沟的南岭上,伤口恶化,疼痛难忍,加上饥饿,寸步难移。抬头看看山下喊声震天,自己已成瓮中之鳖,不觉黯然泪下,拔出宝剑,在石头上刻下思亲石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准备一死。

再说王莽拍马赶来,不见刘秀,四处寻找,当快要走到那两块石头旁时,突然狂风大起,刘秀剑刻石字剜起的石沫被风刮起,迎面扑来,使王莽的人马睁不开眼,慌忙下山而去。这样刘秀才死里逃生。

过了一个时辰,刘秀的马夫找到刘秀,刘秀免遭一死,悲喜交集。遂又用剑刻了“上马石”,在此上马逃生,留作纪念。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为了感激这两块石头,下令任何人不准挪动,至今那两块石头上的六个字还清晰如初。

讲述人 王宇 搜集地点 虎掌沟 时间1989

搜集整理 李志清 男 62岁 退休教师 大专文化

卫辉“石字岭”的由来

网络配图

虎掌沟村含虎掌沟、十字岭两个自然村。相传,明代贫苦农民潘守烈用扁担肩挑两个儿子从石骆驼村来此开荒定居。尔后,暴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历史上这里曾居住过潘、暴、张、靳、裴、韩、李、葛、孙、薄、苗等姓人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困难等原因,有的迁往他乡,有的家破人亡。20世纪70年代末,全村有480口人,后来部分村民相继迁出,至2007年,仅剩下潘、暴、靳、张、裴五姓共计276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虎掌沟村共有大小面积的田地数百块计1096亩。后因开渠、修路、建房占用,至2007年剩有耕地692.7亩。村上最大的地块面积只有十余亩,最小的不到半分。

十字岭村,源于村西的两块刻石,大的刻有“思亲石”,小的刻有“上马石”字样。村子原来称“石字岭”,后演变为十字岭。位于虎掌沟村西南四里许。约在19世纪中叶,由暴永祯、暴永清、暴永德兄弟三人从虎掌沟村迁来定居建村。

虎掌沟村于1946年便成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暴学数、张泽、暴学孟等为村里第一批共产党员,他们曾经领导当地群众对敌人开展了革命斗争。

村中历代名人辈出。潘姓人家在清代有一人官至重庆知府。潘仲祥,地质学家,曾与国家领导人有过交往。暴学数,1950年作为汲县唯一的代表出席全省治安模范表彰大会,荣获两枚奖章。暴广生,曾任解放军某部师参谋长。暴广胜,毕业于中国煤炭大学,后任陕西省韩城矿务局党委书记。暴禄民,国家二等功臣。网络

卫辉“石字岭”的由来

卫辉“石字岭”的由来

网络配图

虎掌沟村原属卫辉市太公镇。2005年3月因区划调整和张庄及其他三个村一同划归唐庄镇。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迁出深山是村民多年的愿望。镇党委、镇政府在党委书记吴金印带领下,顺从民意,2007年10月决定在大司马村北将一废窑场平整后建成四和社区。2013年4月,四个村的村民相继迁入。虎掌沟村在划归唐庄镇之前,存在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六大难题。迁入四和社区后六难得到彻底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