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从头到尾竟然没出现一个“谈”字

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担任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写的《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历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朝的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总共130篇52万6千5百余字。

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从头到尾竟然没出现一个“谈”字

司马迁写《史记》

这么厚厚的历史书,从头到尾竟然没出现一个“谈”字,是因为“名讳(hui)”问题。名讳是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就是尊长或尊敬之人的名字,平时不能直呼其名,书写时也不能使用相同的字,只能改字、改音或减少笔画来回避,也称避名讳。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长长的《史记》中没出现过一个“谈”字,就是为了避开父亲的名讳,《史记》中有个叫“赵谈”的,司马迁把他改成了“赵通”,当然还有别的字,汉文帝名叫刘恒,《史记》中就把“恒山”改为“常山”。

这是司马迁为避开尊长名讳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为一己之私强制老百姓避开名讳的。北宋年间有个州城一到元宵佳节,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新来的州太守名叫田登,为人蛮横霸道,还死讲究避讳,不光“登”字要避开,“登”的同音字也得避开。马上就到元宵节了,州府贴出告示,通知老百姓前来观灯,

因为“灯”“登”同音,为了避讳就把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弄得老百姓哭笑不得,当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从头到尾竟然没出现一个“谈”字

只许州官放火

据说袁世凯掌权后,特别忌讳“元宵”二字,因为“元”“袁”同音,“宵”“消”同音,元宵听起来就像是消灭袁世凯,所以就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虽然最后没能挽救袁世凯,但“汤圆”这个名称却流传了下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汉字更是丰富多彩、奇妙无穷,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用的地方不一样,其含义也会天差地别,如果胡乱联想,还会因此丢掉性命。比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说的就是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了“狴(bi)”,雍正皇帝看后就把徐骏割了职,再抄家一查,查出了诗集里的这两句诗,就说徐骏把清朝比作“清风”来讽刺朝廷,犯了诽谤朝廷罪被砍了头。这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因为在古代大多是以蛮、夷、戎、狄称呼少数民族,其实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从头到尾竟然没出现一个“谈”字

清风不识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