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理直氣壯地向滴滴要百萬賞金的救援隊究竟是怎麼樣一個存在?

為什麼他們可以搜尋到鄭州空姐遇害案的犯罪嫌疑人?

12年裡他們經歷了341個溺亡者的悲傷

有網友稱鄭州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是“河神”

但在面對溺亡這個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

有的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

這支理直氣壯地向滴滴要百萬賞金的救援隊究竟是怎麼樣一個存在?

在救援過程中,充滿了各種風險。

【現場】

儘管網上對鄭州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向滴滴要百萬賞金的事仍在熱炒。

但鄭州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並未陷入網上的爭論,而是繼續默默進行著屬於他們的公益事業。

就在昨天一名釣魚者,溺亡湖中,鄭州水上義務救援隊的隊員再次現身。

6月3日上午,一名50多歲釣魚男子溺亡在鄭州北區的一處湖中。

事發後,鄭州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120急救人員立即趕赴現場。水中摸排不到10分鐘,救援隊員就確定了溺水者的位置。

溺水者被打撈上岸後,醫護人員對其緊急施救,但他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據瞭解,該男子當時在湖邊釣魚,不慎落水。

【悲傷】

而就在當天,另一個新聞則讓紅十字隊員略感悲傷。

鞏義男子欠款兩百多萬,跳河自殺!一年後竟然“死而復生”!

這是去年鄭州紅十字救援隊員參與的一場救援。

2017年9月,滎陽市汜水鎮附近的黃河邊,發生溺水事件。鄭州紅十字救援隊員立即從鄭州奔赴現場去營救。

現場打撈出一輛轎車,車主卻始終沒找到,以為人已溺亡。本來事情已經過去。

但媒體報道讓該事件充滿懸疑。

車主正是鞏義市河洛鎮的張某,他欠了一屁股債。

原告範女士透露:張先生是做工程,為週轉資金向她借了30萬元錢。本來說很快就還錢的。但事情過去兩年多仍未還錢。

因為一直不肯還範女士的錢,範女士將張某告上法庭。法院支持了範女士的訴訟請求。但判決生效後,張某卻突然消失。

隨後,警方在黃河裡打撈出張某的車輛,卻沒找到他的屍體。

張某家人說張某掉黃河淹死了。但也有村民說,張某沒有死。為躲債消失了。

由於張某跳河自殺,張的債務最終轉移到了擔保人秦某身上。

本以為一切都結束了,可就在5月29日,自殺的張某卻“死而復生”了

鞏義市人民法院執行法官周佔通:有人在法院附近發現了張某,並舉報後,法院將張某控制。

在鞏義市法院執行局,死而復生的張某對於自己的死亡解釋說:當初想一死了之,可又覺得自己死了,讓朋友秦某為自己承擔債務,感覺心裡有愧。張某說自己一共欠了兩百多萬,不止被一個人告上法庭,他實在是無力償還,才出此下策。事發後為躲避欠款,假裝死亡的張某來到鄭州打工。

這種做法感覺很可笑,很幼稚。但當時,鄭州水上義務救援隊員為打撈張某,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沒想到是這個結局。

【第一滴眼淚】

13年修煉成“神”

卻無奈看著300多人離我們而去

又是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又是撈出一具屍體。

有網友稱這支救援隊是“河神”,但在面對溺亡這個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有的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這支救援隊成立到現在已經13年了,出動過數百次,現場救活95人,打撈了366名溺水身亡者。

隊長牛振西曾這樣說,他和隊員們很少主動跟別人握手,因為不知道他們在做的這個事情,別人是不是願意和他們握手,也沒辦法說出來“非常樂意給你幫忙”這種話,聽著都怪怪的,不是滋味。

在現場工作的時候,如果哪個隊員不經意發出笑聲或者露出一個笑臉,被市民拍到了,都會惹起一陣非議。

這支理直氣壯地向滴滴要百萬賞金的救援隊究竟是怎麼樣一個存在?

這支理直氣壯地向滴滴要百萬賞金的救援隊究竟是怎麼樣一個存在?

打撈出兇手劉振華屍體的現場。

【第二滴眼淚】

公益救援 舉步維艱

通過律師 索要百萬懸賞

同在6月3日,隊長牛振西發了一條微博“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益救援,也有風險,做好自己,任人笑談”,引來網友熱議。

事情要從20多天前說起。

5月10日晚,滴滴公司公開向全社會徵集線索,尋找一位名為劉振華的順風車司機。對提供線索的熱心人,滴滴將視線索重要程度給予最高100萬人民幣的獎勵。

5月12日凌晨4時30分,水上救援隊發現併成功打撈一具屍體,經警方鑑定該死者為劉振華。

【防護】

真正的溺水

和影視劇中表演的不一樣

對於溺水意外傷害事件的救助,最重要的是“預防”。

真正的溺水,跟影視劇裡的不一樣!

一般情況下,人溺水時會緊張,肌肉變得僵硬,喊不出來,根本無法掙扎和呼救。

人在溺水時,大腦處於半昏迷狀態

所以,溺水者一般都很安靜

溺水時十個表現

1、頭浸在水裡,嘴巴在水平面上。

2、頭向後仰,嘴巴張開。

3、眼睛空洞,眼神散亂。

4、眼睛閉上,臉無表情。

5、頭髮散在額前或眼睛上卻無動於衷。

6、豎直方向上,腿部沒有動作。

7、換氣慌亂,斷斷續續。

8、想遊向一個方向,但是無法前進。

9、嘗試翻轉身體。

10、好像在攀爬無形的階梯。‍

溺亡是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專業游泳,適量運動,面對突發,科學應對,這些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